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以现代性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受到了普遍质疑。许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开始重新审视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发起或支持那些强调社会公正、环境保护、公平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另类发展项目,社区互助农业(CSA)正是其中之一。论文选取中国较早、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以CSA模式运作的农场——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为个案,旨在探讨信息传播在有关另类发展的话语实践与社会行动中发挥作用的方式、过程和效果。为了避免“传播本质主义”的论调,研究并未以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对CSA运作中的传播实践作一般性的描述,而是将CSA实践整体化地解读为一个发展话语实例,试图在本土语境中讨论一种新的发展话语或发展逻辑如何借由传播活动得到讨论和实践。借助对田野数据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发现:(1)在文本向度上,小毛驴市民农园清晰地表述了“尊重自然的农业生产”、“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城乡互助”、“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等“机构话语”;(2)在话语实践向度上,信息传播嵌合了农园话语文本的生产、传递和接收的一系列过程,不同参与主体的传播互动形塑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话语空间;(3)在社会实践向度上,农园的话语实践与集体行动在由社会现实所构成和限制的同时,也可能挑战既有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对参与者的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产生影响。研究进一步指出,话语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有关发展话语的“另类”与“主流”并不是恒常不变的。传播既是话语实践的基本过程,也是集体行动的基本组织原则,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情境中,社会组织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方式对发展话语进行抵抗、重新定义或重新协商。作为波兰尼双向运动视野下抵制经济脱嵌于社会的一种“保护性反向运动”,CSA的本土实践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示出了结构意义上的变革力量。研究聚焦CSA在地实践中信息传播发挥作用的方式、过程和效果,不仅可以增加有关发展实践的传播活动和意义产制的经验知识,丰富和拓展中国发展传播学尤其是传播与农村发展的研究主题,而且可以增加另类发展话语及其实践的可见性,进一步打开CSA的文化意涵和行动空间。此外,研究引入话语分析理论并将其置于文化研究、社会研究与传播研究的交叉点上,讨论作为整体的传播网络在日常社会文化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媒介与社会文化研究一个新的关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