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成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患者血清C1q水平及肾组织C1q的沉积情况,以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C1q在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病理类型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可作为中医证型的客观性指标。方法:1.收集2019年05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符合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且临床资料完整的NS患者,进一步筛选,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2例,均为首诊发病患者,其中58例MN患者归为观察组,根据病理类型将观察组进一步分为IMN组及SMN组;此外对照组为除MN以外的NS患者,共24例;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组。具体分为:对照组、IMN组、SMN组,根据中医证型分为湿热蕴结组、脉络瘀阻组、脾肾阳虚组与肝肾阴虚组。2.收集各组患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程等;每位患者均行肾穿刺活检术及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电解质、血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抗核抗体等;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包括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脂、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根据望闻问切四诊资料,分为湿热蕴结证、脉络瘀阻证、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4个中医证型。3.收集所有纳入研究患者的血清,低温冷冻保存,行C1q抗体检测;血清C1q检测方法:将人血清标本保存于2-8℃下,将标本分别加入两个抗体试剂盒,孵育5分钟,读出数据,计算出结果。4.肾脏病理组织行免疫荧光、电镜、光镜检测,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C1q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半定量评分,对C1q与中医证型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对82例NS患者进行年龄和性别比较,三组患者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年龄方面比较,IMN组发病年龄最高,为41-60岁,IMN组年龄大于SMN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的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的比较,脾肾阳虚证发病年龄为53.69±14.12岁,大于肝肾阴虚证、脉络淤阻组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的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男女比例为0.72:1;其余证型的男女比例均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S患者以男性发病率较高。3.肾脏病理的C1q结果表明,SMN组患者肾组织C1q阳性率(94.7%)高于IMN组(69.2%)和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1q水平在三组患者中的结果表明,三组患者血清C1q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IMN组血清C1q水平(185.54±51.48)g/L高于SMN组(113.68±46.68)g/L和对照组(110.29±41.12)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SMN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NS患者血清C1q、肾组织C1q表达和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显示,肾组织C1q与血清C1q、HGB相关系数分别为-0.461,-0.290,表明肾组织C1q和血清C1q、HGB呈负相关(P<0.05);肾组织C1q和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114,提示肾组织C1q和尿素氮呈正相关(P<0.05)。肾组织C1q与肌酐、尿酸、总胆固醇、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C1q与尿素氮相关系数为-0.283,具有负相关(P<0.05);血清C1q与血白蛋白相关系数为0.256,具有正相关(P<0.05),血清C1q与肌酐、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P>0.05)。5.三组患者中医证型之间比较结果显示,IMN组和SMN组均为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6.2%、42.1%,提示MN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证多见。6.中医证型与肾组织C1q相关性结果表明,肾组织C1q与中医证型之间相关系数提示肾组织C1q与中医证型可能不具有相关性(r=0.070,P>0.0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C1q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肝肾阴虚证血清C1q与尿酸具有负相关(r=-0.468,P<0.05),而肝肾阴虚证血清C1q与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白蛋白、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2)脉络瘀阻证血清C1q与肌酐、尿酸、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白蛋白、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3)脾肾阳虚证血清C1q与甘油三酯具有负相关(r=-0.370,P<0.05),脾肾阳虚证血清C1q与血白蛋白具有正相关(r=0.449,P<0.05),脾肾阳虚证血清C1q与肌酐、尿酸、尿素氮、总胆固醇、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4)湿热蕴结证血清C1q与总胆固醇具有负相关(r=-0.623,P<0.05),湿热蕴结证血清C1q与肌酐、尿酸、尿素氮、甘油三酯、血白蛋白、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C1q的表达在不同类型的NS中的情况不同,IMN血清C1q水平高于SMN,而SMN肾组织C1q阳性率高于原发性,提示C1q有可能参与SMN的发病,IMN肾组织有C1q表达者应该注意随访进一步排查继发性因素。2.膜性肾病可能以脾肾阳虚证最多见。3.MN患者中医证型与肾组织C1q表达可能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