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膝关节镜下游离骨软骨块摘除术与切开复位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为髌骨骨软骨骨折选择治疗方法提供现实临床依据。2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01月至2013年03月间收治的21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所有髌骨骨软骨骨折均为闭合性。所有患者术前MRI检查均可见髌骨骨软骨骨折,排除手术禁忌后均先行关节镜探查,行关节镜下游离骨软骨块摘除手术6例,关节镜探查后切开复位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手术15例,术后24h拔除引流管,24h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2周后支具保护下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4周后拄拐下地膝关节可活动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活动,6-8周后弃拐在支具保护下完全负重行走。详细记录并随访21例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的膝关节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等情况。采用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和Tegner运动评分标准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疗效。然后对每组数据进行采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统计学t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明确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3结果Lysholm功能评分和Tegner运动评分所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3.1以Lysholm功能评分为指标进行对比,对于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接受单纯游离体摘除和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的治疗,在同一时间段上评分对比的P值为:术前0.591,术后1个月0.459,术后3个月0.000,术后6个月0.000,术后12个月0.000。3.2以Tegner运动评分为指标进行对比,对于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接受单纯游离骨软骨块摘除和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的治疗,在术后同一时间段上评分对比的P值为:术前0.789,术后1个月0.505,术后3个月0.001,术后6个月0.000,术后12个月0.000。4结论通过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标准对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的膝关节进行评分,发现所有组的术前评分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在手术前,所有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病情无明显的差别,可以进行后续的统计学对比分析。对于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上的,分别根据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为标准进行对比,术后1个月P值大于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1月时临床疗效无差别,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P值均小于0.05,说明这三个时间段上采用可吸收软骨钉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软骨骨折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关节镜下游离骨软骨块摘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