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体验与幻魅想象——论城市文化背景中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

来源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f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觉派是海派文学中的过渡时期的一支重要文学流派,以穆时英、施蛰 存、刘呐鸥、禾金、黑婴等作家为代表。大陆学术界对于新感觉派的研究兴起 于90年代以后。学术界对于新感觉派文学大多采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批判方式。而本文则采用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的个人经验式的批评方式,着重从 四个部分来探讨都市文化背景中的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第一部分,新感觉派小 说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谱系。本文主要以三十年代上海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为 背景,并对照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笔下的巴黎城市,揭示都市漫游者的生存状态 和文化意义。第二部分中探讨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在感官和都市幻觉体验方面的 独特表现。通过细致的文本研究,本文致力于揭示新感觉派小说与视听感官文 化的交融,以及小说中的独特表现方式。笔者认为,正是这种因素,才标志着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也体现了不同经验世界中的不同现象间相互渗透的可能 性。第三部分则着重探讨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与都市消费、时尚文化的内在联系。 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费社会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对形 象塑造,更对小说的叙述、人物行为等都深深地打上了消费和时尚的烙印。在 研究方法上,本文试图对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整合,从小说 文本出发,通过文本细读、统计和比较,将研究视野扩展到文化、社会、历史 等领域,试图发掘文本内外内在的逻辑和联系。 关键词:新感觉派、都市漫游者、感官、消费
其他文献
本论文是关于中国1990年代先锋诗坛“民间写作”重要代表诗人伊沙的诗歌创作专论,主要阐述伊沙诗歌的意味特质、艺术传达、生成动因及悖论性处境,并将诗人个案研究有效纳入时代
苏联僵化的意识形态和呆板的政治模式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催生剂。90年代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初露端倪,其意图是想给苏联文学的“失语”贫血症注射一剂强心针。
本文对大名县束馆镇方言语音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交待了大名县和束馆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以及大名方言的归属、语音特点和内部差异。 第二章,整理出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风生水起。走进各种级别的评优课、观摩课,优秀的教者所授的优秀的课例,让人听后赏心悦目,分外欣喜,但同时也不乏哗众取
期刊
没有人会甘愿受死,在被纳斯达克“潜规则”后,觉得自比窦娥还冤的新兴佳着手奋力反击,将纳斯达克告上了法庭,开创了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的维权先河。    2012年1月5日,新兴佳公司向纽约州法院提起了对纳斯达克交易所歧视性行为的诉讼,要求索赔3亿美金。  2011年,新兴佳被纳斯达克摘牌。“纳斯达克交易所违反章程摘牌的做法,导致新兴佳蒙受了超过2.2亿美元的市值蒸发,并影响到了它在美国的生意,所以我们决
叙事时间问题作为叙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家卡恩斯在其1999年出版的《修辞性叙事学》一书中,针对经典叙事学的代表人物热拉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