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40)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ztd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西接云贵、东连洞庭、北靠长江,南通沅水,是中原地区通往云贵高原以及四川盆地的重要过境通道。同时,这一区域也是众多民族相互交往,穿插分布的过渡带。本文主要研究了1644年清军入关后,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段内,清廷治理湘西的历史过程。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从清史、民族史、区域史、湘西研究等领域,对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并对“湘西”、“苗疆”等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从“自然、区域历史与多元文化格局”角度,讨论了清朝治理湘西的历史基础。本文认为,湘西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地缘政治结构格局,清代之前湘西区域“过境性”历史进程以及苗、土、汉多元文化构成等三个方面的特征,是清朝治理湘西的历史与现实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顺治康熙时期,清廷治理湘西的研究。本文认为,清初实现政权稳固的进程,也是对湘西区域治理的过程。无论是顺治朝对湘西土司的授职与监管,还是康熙朝对湘西苗疆的开辟、厅县的设置,其背后体现的都是清朝全国决策整体性与湘西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还隐含了清初统治者(满族)对待其治下不同民族“天下一体”的理念。第四章,主要是对雍正乾隆时期,清廷治理湘西的研究。本文认为,废撤湘西土司,设置永顺府等地方行政机构,是雍正朝对湘西治理最主要的内容。同时,随着湘西区域治理的不断深入,雍正朝完成了对康熙朝遗留苗疆区域的开辟。乾隆朝时期湘西苗疆区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清廷就湘西区域是否执行“苗疆禁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将之废弛。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与“苗疆禁例”的废弛,打破了原来湘西区域的治理格局,大量的汉民开始涌入湘西进行垦殖生息。湘西区域从行政管理到人群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些转变一方面促进了该区域社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诸多的社会隐患,而这些隐患最终导致乾嘉苗民起义的爆发。第五章,主要是对嘉庆道光时期,清廷治理湘西的研究。本文认为,乾嘉苗民起义是清廷对湘西治理变革的起点。在平定苗民起义之后,以和琳、傅鼐为代表的改革先驱,在湘西区域施行“修边”、“屯田”等政策,主持湘西改革。从和琳到傅鼐的“苗疆善后措施”的完善,是清廷试图重建苗疆社会秩序的表达。至道光朝时期,经过对“苗疆善后措施”诸多弊政的整治之后,最终实现湘西区域社会安定发展。文章最后为“结论与讨论”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通过对清朝治理湘西历史进程的梳理,本文认为,清朝对湘西区域的治理,体现了清朝整体历史进程与湘西区域特征相结合的特点,是王朝国家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湘西区域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其背后蕴含的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时设置”的治国理念。这种治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治理周边少数民族“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策思想。这种思想将不同的人群纳入到王朝国家的治下,同时又将王朝国家的权力下沉到地方,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王朝国家对疆土的巩固和促进不同区域社会发展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本文概要介绍了内容分析法 ,阐述了内容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和基本特征 ,并对内容分析法在社科情报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将其移植改造为社科情报学特殊方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初
非语言行为作为日常生活中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作用毋庸置疑。在面试过程中,能否正确运用非语言行为,对面试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求职者的角度,简要分析在面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去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对于数学学习的极大兴趣,这一点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
本文从分析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入手 ,阐述了在汉译英中对汉语译码进行意义扩充的必要性 ,并以汉语成语与惯用语为例提出了进行意义扩充的方法
背景:目前,关于择期大手术患者发生内毒素血症的具体时间有不同的报导。另外,血浆被认为是内毒素强有力的灭活剂,即血浆具有很强的灭活内毒素的能力,国内这方面尚无报告。手术后应
针对碳酸盐岩地层钻井作业时的钻井液漏失问题,基于双重介质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裂缝—孔隙性地层的二维钻井液漏失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裂缝开度、裂缝法向刚度、基质孔隙
本文将姜夔词与其诗学理论同黄庭坚诗学理论与创作比较,具体细致地阐释姜夔词“波澜开阖”之章法、精辟高妙的句法和奇警传神的字法与“江西诗法”的继承关系,揭示出姜夔以“江
目的:探讨采用有针对性护理对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到2011年6月在我院采用护理治疗的产后抑郁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分布为26.48±6.8岁,采用有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