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化钨(WC)具有高硬度和耐腐蚀等优点,但其缺点是断裂韧性较低。而添加了钴(Co)等金属粘结剂之后的WC复合材料则可以在硬度和断裂韧性上取得平衡,被广泛应用于切削刀具、矿用工具和耐磨零部件等领域。然而,金属粘结剂的加入也引起了耐腐蚀性和高温断裂韧性的降低。因此,无粘结相WC材料的研究逐渐得到开展。对此情况,一般首先借鉴传统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方式,选择其它陶瓷相颗粒或者纤维以及高弹性模量碳纳米材料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4108,5157519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A030313234,2018B030311051); 广州市科学技术项目(20160402013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化钨(WC)具有高硬度和耐腐蚀等优点,但其缺点是断裂韧性较低。而添加了钴(Co)等金属粘结剂之后的WC复合材料则可以在硬度和断裂韧性上取得平衡,被广泛应用于切削刀具、矿用工具和耐磨零部件等领域。然而,金属粘结剂的加入也引起了耐腐蚀性和高温断裂韧性的降低。因此,无粘结相WC材料的研究逐渐得到开展。对此情况,一般首先借鉴传统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韧方式,选择其它陶瓷相颗粒或者纤维以及高弹性模量碳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CNT)等对WC材料进行增韧。CNT增韧WC-Co材料的研究早已被报道,结果表明适量CNT的添加有助于断裂韧性的提升。但是无粘结相WC材料的烧结温度比WC-Co材料更高,而CNT在高温条件下会出现向石墨相转变的现象。因此,在无粘结相WC材料烧结过程中CNT的相变情况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还需要研究。针对以上问题,首先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在1600~1900℃区间制备了含0.1 wt.%CNT的WC材料。通过对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研究发现,CNT的添加有助于在烧结中抑制脱碳相W2C的形成并且降低了最终致密化温度。当烧结温度达到1900℃时,拉曼光谱中观测到的G’峰的改变指示出CNT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石墨相也易于在拉曼光谱中检测到。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烧结温度为1700℃时,材料达到其最佳硬度(22.81±0.81 GPa)和断裂韧性(8.95±0.38 MPa·m1/2)。而当烧结温度继续提升后,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该现象可以归因于拉曼光谱所示的CNT向石墨相的转变。针对WC基体中CNT在高温稳定性上的缺陷,考虑到材料研究中氮化硼往往被作为碳的等价材料,氮化硼纳米管(BNNT)可以作为CNT的替代增韧相。但是BNNT合成成本较高,近年来功能材料领域的相关人员致力于其它易合成且成本较低的氮化硼材料的研究,例如超细氮化硼多孔纤维(UPBNNF)。结合相关进展,本论文中引入UPBNNF作为增韧相,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了近全致密的WC-xwt.%UPBNNF(x=0.05,0.075,0.1,0.125)材料,同时还烧结了 WC样品用于对比。在所有添加比下,含UPBNNF样品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都高于WC样品。当UPBNNF添加量分别为0.05 wt.%和0.075 wt.%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断裂韧性(9.46±0.63 MPa·m1/2)和最佳的硬度(28.79±0.47GPa)。另外,在裂纹形貌中观察到,UPBNNF出现了“颈缩”形变,即明显表现出纤维端部被钉扎而受力的状态。这是由于UPBNNF具有近似高强低模碳纤维的乱层结构,由此形成的缺陷能够使UPBNNF以形变形式吸收断裂能量。因此,UPBNNF的增韧机理可以概括为“钉扎与拉伸”。而对WC材料和WC-UPBNNF材料的纳米压痕研究表明,WC-UPBNNF材料在纳米力学性能上和同类WC粉体烧结的WC材料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既然UPBNNF可以对WC基体实现增韧,那么其在两相复合陶瓷中的效果也值得关注。本论文中选择文献报道中的WC-Si3N4材料优化成分体系为研究基础,采用SPS烧结了 UPBNNF 含量分别为 0、0.01、0.05、0.1 和 0.15 wt.%的 WC-10wt.%Si3N4 材料。对力学性能的测试表明,在添加UPBNNF之后,材料的硬度和断裂韧性都有明显的改善。同时,UPBNNF的添加也引起了其中Si3N4断裂模式的变化,除传统的张开型裂纹之外还出现了滑开型和撕开型裂纹;从贯穿晶粒的彻底断裂转变为晶粒的局部断裂。这表明Si3N4的断裂模式从突然失效向可控失效转变,在耐剪切应力方面得到了改善。最后,新断裂模式下的Si3N4可以通过自身的渐次断裂并同时保持裂纹桥接消耗能量以实现对WC基体的增韧。由此可知该现象主要与烧结中形成中间液相的Si3N4有关,原子的重新排布有助于Si3N4和UPBNNF的纳米孔形成精细纳米结构。还采用纳米压痕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含和含有0.1 wt.%UPBNNF的WC-10 wt.%Si3N4材料的表面纳米力学性能,发现UPBNNF的添加导致表面应力的变化使得材料在浅表面(0~30 nm)压痕模量和硬度曲线群从无序变成有序。为了进一步探索UPBNNF在材料力学性能改善方面的效果,还采用SPS烧结了UPBNNF添加比例分别为0、0.05、0.1和0.15 wt.%的WC-8 wt.%ZrO2复合材料。当UPBNNF添加比例为0.05 wt.%时,材料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机理可以归因于ZrO2的高温超塑性有利于提升其在烧结期间与UPBNNF纳米孔的结合导致了硬度和断裂韧性的提升。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系统和新型用电设备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电化学储能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且也对储能电池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新型储能体系例如钠离子电池和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对于满足这些需求有着重要意义。而设计和研究合适的电极材料对于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
近年来,由废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开发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被应用于各种领域。但是由于PVA分子主链上含有的大量羟基,使得PVA熔融温度与分解温度非常接近,不利于熔融加工,通过化学改性或共混改性可以降低熔点,但通常会造成其力学性能严重下降;此外PVA耐水性差,功能单一,这些缺点极
固体氧化物电池(SOCs)具有化学能-电能转换效率高、燃料多样化、排放污染物少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颇具前景的能源转化装置。然而缺乏高效稳定的电极材料导致SOCs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钙钛矿相氧化物(ABO3)以其结构稳定、组成可调等优势作为电极材料而被广泛应用于SOCs领域。在高温工作条件(>600oC)下,研究者发现钙钛矿表面往往存在阳离子偏析,这极大地改变了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电极的
近年来,湿度测量在众多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涉及天气预报、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历史文物保护及可穿戴电子产品等领域。湿度传感器作为检测湿度变化的重要工具,能够将虚拟的湿度信号转化为可读的电信号,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多数商业化湿度传感器以多孔型陶瓷为基材,由于其刚性结构和复杂的制备过程,限制了其在新兴可穿戴电子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基于聚合物基体/导电填料体系构建的湿度传感器表现出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基于视觉的手势交互因为其自然、友好、方便等优点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人机交互方式,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估计与认证,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紧密,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手势交互时,图像或视频中手部区域占比较小且手部关节灵活度非常高,基于视觉的手势识别、估计与认证在手势图像或视频处理与分析中面临图像分辨率低、视角多样性、指间相似
水貂肠炎病毒(MEV)、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犬细小病毒2型(CPV-2)为隶属于细小病毒属的三种极为相似的自主复制型病毒。最初人们主要根据水貂、猫、犬患病症状相似的特点,注意到它们间可能的密切关系。时至今日,已对这3种病毒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所有试
手写笔迹是一种典型的行为生物特征。基于手写笔迹进行个人身份的认证与识别在当今社会有着诸多应用情景,主要包括手写签名认证与笔迹识别两个方面,前者在行政管理、银行办公、合同签署、信用卡交易等场景下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后者在司法笔迹鉴定与古籍文档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价值。手写签名认证的难点在于书写者的签名常常具有较大类内差异,且存在被伪造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签名采集困难、数据集规模通常较小,该领域对
有机太阳电池(OSCs)由于具有效率高、质量轻、柔性可弯曲、适应大规模卷对卷生产等优势而受到各界的关注。从发展初期的富勒烯受体如PCBM到近年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促使OSCs器件效率得到了巨大的飞跃。目前,报道的最高效率已经超过了18%。在OSCs发展过程中,聚合物给体材料作为活性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常见的聚合物给体大多采用给电子单元(D)结合吸电子单元(A)的D-A结构,
汽车复杂系统中不同的材料属性、结构尺寸和形状会对环境载荷产生不同的热响应,从而使得汽车内外热环境呈现出显著的动态非均匀特性。一方面,在汽车短时间运行过程中,非均匀分布的太阳辐射和温度等环境载荷以及不规则运动的通风系统气流共同施加在汽车乘坐空间,乘员舱热环境在时空分布上呈现出高度的差异性,由此引发不同位置乘员之间以及乘员身体不同部位之间皮肤温度响应和热舒适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的服役过程中
汽轮机、风机、压缩机等大型旋转机械转轴需要采用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支承,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性能直接决定旋转机械能否可靠、安全、连续地运行。旋转机械的轴承-转子系统在高速、重载的工作环境下会产生结构振动,从而影响整机的工作性能。在各类滑动轴承中,可倾瓦轴承较常规固定瓦轴承更具优势,但其传统结构存在高复杂度、高成本、易磨损等缺点。本文以一种轴瓦浮动、具有双层油膜结构及可倾瓦特征的自生静压油膜轴承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