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系统和新型用电设备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电化学储能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且也对储能电池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新型储能体系例如钠离子电池和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对于满足这些需求有着重要意义。而设计和研究合适的电极材料对于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系统和新型用电设备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电化学储能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且也对储能电池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新型储能体系例如钠离子电池和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对于满足这些需求有着重要意义。而设计和研究合适的电极材料对于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结构设计与调控,并采用导电碳复合和纳米化等手段对层状材料进行了改性,并且研究了它们的电化学性能以及储能机理,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蜂窝有序的层状Na3Ni2Sb O6具有较高的容量和电压平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部分不可逆的相变过程会导致其容量快速衰减。为此,我们首次采用更大离子半径的Rb对Na3Ni2Sb O6中的Na进行替代以对其层间结构进行调控。通过高温固相烧结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铷掺杂量的Na3-xRbxNi2Sb O6(x=0.00,0.03,0.15,0.30,0.35)样品。样品的结构精修结果表明Rb取代Na后会使得材料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有效地提高层间距离和晶胞体积。在这一系列样品中,铷掺杂量为0.30的样品获得了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具有121.5 m Ah g-1的放电比容量,并且其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未掺杂样品的原位XRD结果对比,Rb掺杂量为0.30的样品中P′3相向O′3或O1相转变过程中的不可逆部分明显得到抑制。并且,Rb掺杂使得材料的结构相变行为发生了改变,P′3相到O1相的相互转变更倾向于Na+固溶的过程。得益于晶体结构以及相变行为的变化,Rb掺杂样品的离子扩散动力学性质以及热力学平衡电压也得到了明显提高。第二,将小分子或金属离子预嵌入层状化合物得到的双层结构钒酸盐能够有效提升Na+脱嵌能力并且提供更大的Na+存储空间。我们采用水热法简单高效地合成了NaxV2O5·n H2O纳米线与科琴黑纳米颗粒复合的材料并首次将其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所制备的双层结构NaxV2O5·n H2O有着~10?的大层间距、较高的结晶性和均匀的纳米线形貌。此外,科琴黑在材料合成过程中的原位复合提供了导电网络并且有效避免了纳米材料在极片制备过程中的严重团聚。得益于这些优势,NaxV2O5·n H2O/KB纳米复合物获得了239 m Ah g-1的容量,在3.5 V展现出了明显的电压平台并且基于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了597 Wh kg-1。第三,锌离子与宿主材料之间存在更强的静电相互作用,导致锌离子的迁移与存储更加困难,这是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第二部分研究中金属离子和水分子预嵌入的策略引入到锌离子电池,设计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Ni0.25V2O5·0.88H2O纳米带并且探究了其作为正极材料的储锌性能。双层结构的钒酸盐水合物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优势更加明显,结晶水的嵌入能够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大的层间距离为锌离子提供了扩散的通道,并且固有的镍离子可以作为稳定结构的层间支柱。Ni0.25V2O5·0.88H2O正极获得了高达418 m Ah g-1的可逆容量,在20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仍然保留了155 m Ah g-1的容量,在10 A g-1的长循环测试中获得了293m Ah g-1的容量,并且循环100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77%。原位/非原位的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了多步相变。在第二圈形成的M3相在接下来的循环中进行可逆的结构变化,转变为M3结构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明显提高。结合对元素组成和化学价态的分析,我们给出了Ni0.25V2O5·0.88H2O正极材料的储锌反应方程式。此外,还对材料在锌离子快速嵌入和脱出过程中的形貌改变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揭示了材料结构自分级的过程。第四,基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研究,我们首次通过水热法在碳布集流体上原位生长NaxV2O5·n H2O(NVO)纳米线,并且将碳纳米管与纳米线进行复合,制备了CC-NVO/CNT一体化电极。通过将活性物质和电极极片的制备过程合并,避免了一维纳米材料在极片制备过程中的团聚与破碎。微观形貌表征显示NVO纳米线是在碳布上原位生长而成,纳米线几十微米的长度使其能够在碳纤维上缠绕并且相互编织,形成三维结构的电极。而在纳米线之间均匀分散的碳纳米管形成了导电网络。这种独特的结构有利于活性位点的充分暴露以及电子和离子的转移,并且能够更好地承受结构相变所带来的应力。这也使得CC-NVO/CNT正极的储锌性能相比传统工艺制备的NVO正极明显提高。电化学行为分析证实了CC-NVO/CNT正极有着更强的氧化还原活性以及更低的电荷转移阻抗。
其他文献
生成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的必要前提,路径覆盖测试用例自动生成(ATCG-PC)作为一种智能化软件测试技术,是提高软件测试效率的有效途径。此外,ATCG-PC可视为一个大规模黑盒优化问题,其高效求解算法研究对于软件工程与优化算法领域均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将针对测试用例生成面向分支覆盖或更低覆盖标准、测试用例生成效率低、求解速度慢、缺乏可解释性、需要人工辅助这些痛点逐一展开研究。研究从路径覆盖测试用例
土体是由岩石不断风化形成的颗粒性材料。物理风化使土体从块石到黏粒跨越约5个数量级,表现出明显的几何跨尺度特性;化学风化使土体从原生矿物到次生矿物种类繁多,表现出明显的矿物组成多样性。这些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相同、成分不相同的颗粒堆积成孔隙形状不一、空间结构复杂的自然土体。因此土体具有典型的颗粒性、多相性、结构性、跨尺度性及非均匀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土体表现出独特的工程特性。由土颗粒粒径几何大小、矿物
聚合物共混改性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一个颇为热门的研究领域。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讯设备、通讯基站等电信号的频率已经达到GHz并呈越来越高的趋势,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聚合物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突破PC/PP合金材料国产化的技术瓶颈,降低国内PC/PP合金材料对国外的依赖性,本文利用PP和PC都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特性,采用聚合物共混改性技术,瞄准其在5G行业或者对
锂硫(Li-S)电池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2567 Wh kg-1)、环境友好性以及低成本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Li-S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长链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溶解与迁移,会导致活性物质的持续损耗。此外,Li-S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约80%),影响电极的结构稳定性。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Li-S电池的循环寿命。粘结剂是电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其在维持电极结构完整性、保证活性物
在水体中重金属离子难以生物降解,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人们采用不同方法脱除在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其中,黏土基吸附材料应用尤为广泛。伊利石/蒙皂石混层黏土(伊/蒙黏土)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的不规则间层(混层)黏土矿物,然而,将伊/蒙黏土应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鲜见,尤其是纳米粒级伊/蒙黏土及其复合材料。本论文构建和制备了含无机纳米颗粒(四氧化三铁)和/或有机质聚合物(3-氨丙基三
我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使我国一次能源长久以来以煤为主。丰富的煤炭资源使煤化工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批商业化运行的新型煤化工项目落地建成。然而,煤和化工产品之间的氢碳原子不匹配导致了煤炭资源利用率低和碳冗余,使煤化工面临着高碳排放和高能耗问题。本文以典型的煤制甲醇过程为研究对象,调研了某煤化工厂的煤气化和煤焦化装置,发现将气化和焦化两个过程进行耦合可以实现煤炭的分级分质利用。在此基础上,
柔性薄壁椭圆轴承(Flexible thin-wall elliptical bearing,FTEB)是谐波减速器中波发生器的核心零部件,特殊的椭圆结构使其在工作中长期承受循环交变应力载荷,极易发生故障。由于运动特性的不同,普通滚动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理论不适用于FTEB,而且FTEB的微弱故障特征在强背景噪声下会被掩盖。因此本文在FTEB的运动学特性分析基础上,研究其微弱故障特征提取及诊断方法。
近年来,以共轭聚合物(或共轭小分子)为代表的有机半导体因为其具有柔性质轻、可溶液大面积印刷加工等优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应用于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PSCs)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等光电子器件方向。其中,PSCs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器件,在近期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步步靠近商业化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共轭聚合物的能级调控策略及共混形貌优化手段,以探索相关研究对光电器件性能的提
由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手术创伤和战争等引起不可控制出血造成创伤性死亡已成为全球关切的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材料成为迫切需求,而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的天然高分子止血材料受到青睐,成为现代止血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针对目前止血材料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定向氧化耦合热挤压3D打印构建氧化淀粉凝胶材料的研究。建立了漆酶-TEMPO体系定向氧化及其调控淀粉吸水性能的
化学镀镍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镍-有机配体络合物和低价态磷酸盐,其现有的处理策略通常是采用两步法,即高级氧化工艺(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结合后续的絮凝沉淀过程实现这些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此类技术对化学药品(如氧化剂、絮凝剂和碱等)或能源的消耗量大,且容易诱发二次污染。化学镀镍副产物亚磷酸盐(phosphite,HPO32-)具有还原性、动力学稳定性和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