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对预测致密储层开采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储层岩心进行物性参数测量、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与恒速压汞实验,分析物性参数和孔喉结构参数的关系,并通过核磁共振实验评价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致密储层的孔喉半径小于常规储层,孔渗关系与常规储层大体相近,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参数与孔隙度关系较差,因此孔隙度不能作为评价致密储层的主要参数之一。将核磁共振实验与离心实验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号:4137414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批准号:2014CB239201); 北京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对预测致密储层开采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储层岩心进行物性参数测量、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与恒速压汞实验,分析物性参数和孔喉结构参数的关系,并通过核磁共振实验评价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致密储层的孔喉半径小于常规储层,孔渗关系与常规储层大体相近,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参数与孔隙度关系较差,因此孔隙度不能作为评价致密储层的主要参数之一。将核磁共振实验与离心实验相结合对流体可动性进行实验观测,结果表明,可动流体饱和度与渗透率关系较好,与T2谱峰的类型无关。通过插值法将横向弛豫时间T2转换为孔径分布,横向弛豫时间T2与孔喉半径r幂函数关系成立,表明核磁共振T2时间与孔喉半径有较好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克服了电缆测井在一些特殊境况应用限制和泥浆侵入的影响,能够实时测得原状地层信息,引导钻头在产层中钻进,提高产能和采收率,降低钻井成本。受钻具运动和与地层碰撞的影响,仪器处于随机的运动中,导致回波信号幅度衰减。前人根据大量测井资料,总结分析给出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轴向运动和径向运动的校正公式,但是该校正方法需要对仪器进行准确地轴向运动速度和径向位移轨迹的测量。本文针对仪器运动轨迹计算方
圆偏振发光(CPL)在3D显示、信息加密存储和生物探针与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CPL材料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性发光液晶材料兼具高度螺旋组装有序性和发光能力,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PL材料。现有的有关液晶CPL材料的研究主要侧重在通过选择性反射CPL、能量传递CPL放大策略以及响应型CPL材料方面,对如何通过手性分子的结构优化提高掺杂液晶材料的圆偏振发光性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不同给
由于页岩气以吸附和游离的方式赋存于有机质泥页岩及粘土矿物表面,在页岩气的开采过程中,会携带出大量的砂砾。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砂砾撞击管壁的次数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必然会对开采设备造成损坏,发生事故。因此为了探究冲蚀因素对于冲蚀的影响,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探究各因素对冲蚀规律的影响。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总结目前国内外冲蚀装置,在比选各类冲蚀装置优缺点后,自主设计一套气固两相冲蚀实验装置。该装置由气源
数字岩心具有与实际岩心对应的孔隙性和组分特性,前人在其基础上对岩石电性、声学特性、核磁共振特性、渗流特性,放射性特性等微观性质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避免常规岩石物理实验对实际岩心的伤害,重复利用。本文通过X-CT扫描法获得碳酸盐岩和砂岩的岩心图像,进行二值化后重建三维数字岩心,获取骨架和孔隙的位置信息,建立饱和多相流体模型,对碳酸盐岩心进行放射性特性模拟。与常规岩石物理模拟不同,基于数字岩心的粒子传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油气勘探水平不断成长,低阻油藏的储量和产量的不断增加,在实际勘探过程中的占比逐渐增大。形成低阻油层的原因复杂多样,如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粘土附加导电等。低阻油层的成因往往复杂多样而难以直接的解释。国内目前对于低阻储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砂岩低阻储层部分,而针对碳酸盐岩低阻储层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与常规油层的测井响应对比,并结合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对低阻储层进行测井响应分析,判断其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程度不断加深,火山岩储层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是华北油田近年来勘探开发的新区块,在乌兰花凹陷的火山岩储层中发现了工业油流。作为可采储量评价的基础,后续开发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对火山岩储层进行有效性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岩心资料及测井资料结合试油资料对火山岩储层进行测井评价,发现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安山岩。花岗岩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发育受断层
克拉美丽气田岩性复杂,储层孔隙类型丰富、非均质性,纵横向变化快的特点,给储层测井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针对目前勘探开发的难度要求,仅仅运用常规测井技术已远远不够,新的测井技术运用已经迫在眉睫,运用新的技术也能更好的解决现在油气田开发当中所面临的困难。相较与常规声波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数据不仅可以测量纵波,还可以测量横波,并且获取更多地层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潜偶极横波成像测井数据应用潜力将成为更好获取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实际开发表明,缝洞储集体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难以准确预测有效缝洞储集体,导致工区内高效井预测成功率偏低。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工区内已有的高效井和低效井的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入手,分析高效井和低效井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总结储集体有效性影响因素,建立高效井地震识别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高效井预测研究,对有效缝洞储集体进行预测,总结高效井有利目
艾卡断裂带位于四棵树凹陷的北部,是油气勘探的进一步重点研究区域。该断裂带西部三维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开发背景,但在该区域的数口钻井钻探失利表明其内部构造背景复杂,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断裂带西部三维区域。论文研究以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分析主干断裂的应力情况以及地层控制作用,进一步对工区内的重点剖面及平面构造样式进行解析。最终结合平衡剖面技术对研究区域内的构造进行恢复,并综合断层分析等内容对构造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储层预测尤其是针对河道砂体这类隐蔽性类型,想要获得储层的物性、岩性等信息,就必须要明确属性与储层参数的非线性关联。目前,机器学习得到广泛的应用及研究,不同工区不同储层也适用于不同的算法,算法各有优缺点。文章以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为主,并分析对比了支持向量机及BP神经网络,探讨在河道砂体厚度预测中的适用性。在对地震属性原理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地震数据体进行频谱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