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试图讲述城市空间的延伸与扩展如何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故事时,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标志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应被纳入讨论范围。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抑制潜在的小汽车交通需求,提高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加速城市人流的快速周转,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自改革开放后被纳入国家规划中,自2004年第一辆单轨列车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试图讲述城市空间的延伸与扩展如何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故事时,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标志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应被纳入讨论范围。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抑制潜在的小汽车交通需求,提高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加速城市人流的快速周转,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自改革开放后被纳入国家规划中,自2004年第一辆单轨列车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至今已开通9条轨道交通线路,线网覆盖重庆主城区全域。2018年,似乎是一夜之间,各大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上热传着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长江索道等景点的视频,重庆以“网红”的新形象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线里。本文以亨利·列斐伏尔、爱德华·索亚等城市空间研究学者的理论为学理依据,研究作为一种构建城市空间的交通技术和空间媒介,重庆轨道交通是如何完成空间生产的,又是如何对重庆城市发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第一章阐释了作为建构都市空间的交通技术与传播、城市空间的密切关系。一方面,在交通技术与传播的关系上,传播的概念、意涵指向交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交通技术促使传播走向现代化,也使交通方式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在交通技术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上,二者是相互制约、影响、依存的关系。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促使重庆主城区的空间加强了联结性,空间发展模式由原来的单一中心式向多中心、组团式模式转变,重构了重庆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第二章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何以成为一种空间媒介。轨道交通是一种传播工具,发挥着实体媒介的传播功能,又构筑了城市与个人的媒介空间。轨道交通又是一种建构载体,联接城市空间的“上下层”,加强城市主城区的联结性,与城市其他空间互为依存。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言说介质,既为言说主体,又为言说内容,言说着城市轨道交通空间的历史、情感与乘客的记忆,在言说中刻画城市的肌理。最后,城市轨道交通还是一种交往媒介,通过行走实践创造乘客与乘客之间的互动场景,通过免费的轨道Wi Fi为乘客们的线上互动提供契机。第三章分析了重庆轨道交通空间生产的三重维度。一是感知性空间的生产,是物质的、可被经验描述的、可被感知的,生产了移动空间与静态空间、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和压缩的时间与空间。二是构想性空间的生产,通过政治规训生产了秩序空间,通过资本介入生产了消费空间,通过民众实践生产了想象空间,这些空间是充满意识的、满载符号的。三是实际空间的生产,基于感知性空间和构想性空间的生产,实际空间的生产完成了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二元互动,实现了空间性、历史性与社会性的三元统一。最后一章阐释了重庆轨道交通的空间生产对城市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的三方面影响。一方面,重庆轨道交通构建了技术奇观与文化景观;另一方面,通过乘客和网友对重庆轨道交通在个体层面的身体实践和符号阅读,以及社会层面的媒体描绘和城市去中心化,重庆轨道交通重构了重庆的城市想象空间。最后,重庆轨道交通建构了重庆主城的主网络,促使一个中心——解放碑的人流量地位、经济地位的衰落,促使重庆主城多个中心的崛起,分化了城市人流、生产资料与生产力,促使现代城市生活处于离散化状态。
其他文献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保守的动机行为。母亲通过为其后代提供营养物质、庇护所、情感慰藉及其他母婴互动来形成母子间的依恋关系,确保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全世界范围内,女性在围产期吸烟都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母亲围产期吸烟会使后代出现神经发育异常、行为情感障碍等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对后代造成持续的健康风险。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母性行为的完整性会因为围产期药物滥用而受到损害。但
“半殖民性”是中国近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相比于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完全殖民地国家,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了“我”面对“他者”时复杂的情感态度,中西文化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相反,其中充满了向往、矛盾、痛苦、误读、反抗等多种情形。晚清科幻小说,便是诞生于那个极具文化间性的时代,一方面它用向往追赶的姿态诉说着有关于“科学”“启蒙”“救亡”的话语,另一方面又用奇幻的想象回归到民族、传统的乌托邦世
早在1838年,查理·惠斯顿公布他所发明的立体镜时,他只能使用几组略有差异的手绘几何图形来展示立体的视觉效果,因为此时距达盖尔公布他所发明的银版照相术还早了一年。活动影像出现之后,早期的许多电影先驱都曾尝试制作立体电影,还原现实世界的渴望一直潜存在人类的心中。传统2D电影利用透视法在银幕上产生深度的幻觉,但人们对于还原真实立体世界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历史上几次3D电影的兴起,都因技术问题而不得不再次
情景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在饮食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间接促进体重增长的维持和加剧。Zhang和Coppin(2018)的肥胖与食物决策—基于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提出,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对食物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们可以从情景记忆中获取信息,并通过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在记忆的提取和整合中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超重者的情景记忆受损,具体表现为编码信息能力中断,对即时刺激的项目记忆能力受
明末清初是文人绘像、题像之风的渐盛时期,此时拥有多幅画像的文人比比皆是。朱彝尊于康熙十一年请画家戴苍绘制《烟雨归耕图》,意图明示归隐之心,随之文人争相题咏。顾修《读画斋偶辑》中收录朱彝尊传世四幅画像,其中便有《烟雨归耕图》。此图是最早出现的“归耕图”类画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以“朱彝尊《烟雨归耕图》及其题咏”作为论题,以顾刻本《烟雨归耕图》的画像以及题咏文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梳理所有与朱
电影兼具双重属性,既是商品、又是媒介;既是传播的内容,又是广告载体;其传播核心为电影受众。电影艺术所独具的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和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拥有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先天优势,其媒介价值会随受众转移而变化,因电影档期、城市地域、内容类型等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热度和效度迁移。因此,电影的市场票房表现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票房高低不一定和电影自身的艺术性成正比,但一定与市场受欢迎程度息
“边缘”与坚守,是孙犁晚年的重要特征。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孙犁身上构成一组互为因果的关系:“边缘”是其守住文学理想的方式,坚守的文学理想与文坛的格格不入是他退守书斋、走向“边缘”的主要原因。“边缘”选择既是孙犁现实生活状态的体现,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态度。从某种意义来说,“边缘”构成了孙犁特殊的观察点,为其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清醒者。同时,孙犁的“边缘”生存状态由
纵观198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呈现出鲜明的潮流化特征,各种文学思潮流派不断涌现,交错共生。先锋文学以挑战主流的姿态出现,回到文学本身去建立“纯文学”空间。在这样的文学史结论支撑下,学界对先锋文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文学内部,侧重分析先锋文学的内生力量及其创作内容的上的变革与创新。但先锋文学不止是形式和语言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作家为什么要追新逐异?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是在1980年代
随着空间叙事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兴起,研究者们逐渐把目光聚集到了电影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上。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导演的关注,重庆电影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导演们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与运用。具体而言,重庆电影的空间叙事是指导演对重庆这一叙事空间如何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进而把重庆叙事空间作为推进叙事进程以及叙事表意的重要手段,最终创作出具有强烈的空间叙事属性的艺术作品
“父亲”既是历史变迁中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也是众多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重要文学形象。作家们在塑造不同的父亲形象时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有的“崇父”,有的“渎父”,有的“审父”、“弑父”,有的“寻父”,等等。余华也有不少小说写到父亲形象,无论是在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还是在转型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他经常选择家庭作为写作的立足点,并借助家庭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来表现“寻父”的主题。当然,余华不只是单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