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典型化学合成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以内电解技术作为主要的处理技术,建立了适合化学合成制药废水水质特性的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方法,系统考察了内电解技术对典型制药废水的去毒效果。以相对耗氧速率(ROUR)和BOD5/COD作为可生化性指标,研究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变化规律及生物毒性与常规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分析了降解产物的组成,探讨了内电解的去毒途径及其机理,为合理应用内电解技术处理有毒有害的化学合成制药废水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发光细菌的培养、保存和毒性方法的优化,确定了适合制药废水毒性测定的最佳条件:Zn2+为参比毒物,测定pH为6.0-7.5,作用时间为10min。构建了多层内电解反应器处理制药废水,连续运行结果表明,经过内电解处理后,制药废水的急性生物毒性显著降低,当进水生物毒性为4.5-7.1mgZn2+/L,进水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500mgCOD/L时,出水生物毒性降至2.4-5.7mgZn2+/L,EC50为970mgCOD/L。通过连续监测内电解反应器进、出水的可生化性指标,发现经过内电解技术处理后反应器出水ROUR值高于进水,制药废水的可生化性显著提高。当进水ROUR为2.0-3.4,B/C为0.21-0.23时,出水ROUR可提高为2.3-3.7,B/C可提高至0.23-0.39。进水COD、进水pH、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曝气是影响内电解技术去毒效果和化学合成制药废水可生化性变化的重要因素。随着进水COD的增大,毒性削减率和可生化性提高率先增大后减小,当进水COD为7000mg/L时,毒性削减和可生化性提高效果最好;随着进水pH的升高,生物毒性削减率、相对耗氧速率提高率和B/C提高率逐渐增大,pH=5时效果最好;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大,生物毒性削减率和B/C提高率逐渐增大,水力停留时间为190min时,效果最好。不曝气更有利于降低废水的生物毒性和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废水生物毒性和可生化性的变化规律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GC-MS等技术分析了制药废水主要物质组成,结果表明,制药废水中的主要物质为苯环类物质,该类化合物属于高生物毒性和难降解有机物。内电解技术对苯环类化合物的有效去除,是制药废水生物毒性显著降低、可生化性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