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声相关论文
《最后的闺秀》是张允和的随笔集,1999年曾出过一版。张允和去世10年间,多有读者向出版社打听购书。一本原本发行星不大的“小书”,为......
1870年代中期,电报已成为总理衙门与驻外使臣联络的重要渠道.1882年7月至8月的“壬午兵变”,更成为清政府创办电报后首次利用电信......
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在晚清政坛活跃了三十多年,它曾经一度左右着清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可是,张兆和对沈从文很冷淡,他的信,她......
张树声作为晚清淮系集团中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的一代重臣。纵观其一生,发迹淮军,官至两广总督,还一度署理位高权重的直隶总督兼北洋......
【正】 甲申易枢是发生于光绪甲申年即1884年4月8日的军机处大改组事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五大臣,全部被罢免。新班子出台后......
《安徽史学》开辟淮军研究专栏以来,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如董蔡时《试论李鸿章创建淮军及其初步发展》,廖宗麟《李鸿章与淮军的近......
甲申政变,亦称“甲中易枢”,是发生于1884年4月8日的清军机处大改组事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五大臣,全部被罢黜。随之推出个......
19世纪后半期,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侵犯中国边疆,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张树声办团练、参与淮军起家,逐渐......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变动最激烈、色彩最斑斓的,要数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社会.随着天朝自大的迷梦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整个......
就地域文化血脉的来源及传承而言,安徽与天津具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燕王扫北(靖难之变)使大批安徽籍士......
<正>一所谓地景(landscape),是人与地方(place)互涵共生而形成的一个情感性与意义性的空间。如果说地方是一个"有意义的区位(amean......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
<正> “嗟呼!晚清朝政之乱,表病在新旧,本病在后帝,始于宫廷一、二离异之心,成于朝列大臣向背之口。因异生误,因误生猜,因猜生嫌,......
钱编《清代职官年表》咸同督抚年表校勘任恒俊一、总督年表(1)1469页闽浙栏,原文:季芝昌,五、乙巳;左都授。应为:九、乙丑、十三,11.5;假,裕泰兼署。按......
曾国藩是晚清名臣,被誉为同治年间的中兴人物。他同时也是个理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切的了解,在数十年的宦海生涯中自觉地将所......
晚清桐城派代表人物吴汝纶,将自己与李鸿章的关系定位为"不深不浅",实为李鸿章不在幕的幕僚。他既依庇于李鸿章,参与政事,谋求自存......
<正>护理江苏巡抚刘郇膏为报苏省同治五年漕粮头批放洋日期事奏折 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暂护江苏巡抚·苏州布政使臣刘郇膏跪奏......
●淮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生长连续达四十年之久,影响之大使史界为之瞩目。建国以来研究淮军的论文论著颇多,但由于资料分散、零碎,且......
张树声的近代化思想很有特点,此前较少学者研究。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通过动态地阐述张树声洋务自强认识的发展变化,揭示其......
<正>刘邦盛,安徽省肥东县长临河人,生于1839年,卒于1904年,出身于军功世家,祖刘三阳,父刘在田,武阶均为建威将军(正一品)。刘邦盛......
<正> 在一八八四年开始的、为期一年多的中法战争中,法军以越南为基地,分海陆两路大举侵略中国,海战发生在福建、台湾沿海,陆战发......
<正> 1882年的壬午兵变,是朝鲜近代史上一次重大事件,也是近代中韩关系史的重要一章。本文就所见资料,对这次兵变的原因、经过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