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智力测验的新进展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ja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新近二、三十年内在国外兴起的一种新的智力评估取向进行了研究。力图清楚、准确地界定出动态评估的概念、基本观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勾画出其历史发展进程;系统地阐述其基本理论体系,展现其研究成果;在与传统静态测验比较的过程中归结出其特征和方法论意义;通过对动态评估应用的研究对我国教育评估提出建议:最后对动态评估的贡献与不足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深层难题和发展的前景。 动态评估是与传统静态评估相对的一种研究范式,它是一系列有着共同基本假设的动态交互能力测验的统称。它立足于智力的发展观,以个体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为研究智力的切入点,从动态历时发展的视角对个体的认知、元认知过程进行了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机能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价。动态评估的目标群体从“弱势儿童”到正常儿童以及超常儿童;从婴幼儿和学前儿童到成人;从聋、哑群体和脑外伤患者到肢体健全的健康群体;前测一教学干预一后测”是其通常采用的测验程序;测验方式从个体施测到团体测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念、费厄斯坦的“认知结构可塑性”理论和“中介经验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以及斯腾伯格的“发展中的专业技术模型”等成为动态评估的理论基础。“过程取向”、“教学干预与评估相结合”、“主试与被试之间积极互动”成为动态评估最鲜明的特点。动态评估的研究者质疑传统静态评估的理论前提假设,批判其测验方法并试图弥补、矫正其不足,从而拓展了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它突出了社会文化、动机、人格、环境等因素对个体智力的影响,给予文化弱势群体以测量的公平,突破了单一、量化的测验结果,采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注重个体内变量的分析解释,在测验结果的比较方面将传统的常模参照改变为个体自身动态发展的纵向比较,并指出其认知发展的长处与劣势以及认知缺陷补救的措施,因此,它已成为集预测、诊断、矫治于一体的测验范式,它比传统测验更能准确、有效地评估个体的发展潜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详细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自“比纳智力测验”以来智力测验领域少有的突破之一,已渐渐发展成为与传统静态测验相比肩的另一测验传统。 动态评估的发展已经历了萌芽准备时期、建立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进入了初步发展和应用时期,现今正以日渐强盛之势逐步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动态评估范式的赞同者已开发研制出典型的动态测验工具和相关的配套培训计划。目前国外比较成熟的动态理论有费厄斯坦的“中介经验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可塑性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动态评估模式:Feuerstein的学习潜能评估(LPAD)、Budoff的训练测验、Campione和Brow n的渐进提示测验、Carlson和Wiedl的极限探测法、Swanson的认知加工测验等。纵观动态评估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经过了从与传统静态测验对立试图取代传统静态评估,到吸收借鉴传统静态评估的优点,希望与传统评估共生共荣,成为传统测验的有利补充的发展思路。当然,动态评估也无法避免“人文与科学”之间的两难状况,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如对测量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经济效益差、历时久、信度和效度难以兼顾等弱点,使其至今难以成为心理测量实践领域的主流。 动态评估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理念、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其暗合了“评估与培训相结合”、“动态认知过程评估取向”的心理测量发展趋势而正在逐渐成为当代心理测量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一大热点,广泛地应用于教育、临床咨询等领域,其研究小组已遍及世界各地。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与此同时,教育培训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我国农村劳动力
本文以“上海电视大学网络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访谈等方法,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研究:总结有效教学的涵义,探讨有效教学的特征、基本原则等。 通过对上海电视大学
目的:探讨高住低训对大鼠心肌形态及抗损伤适应性变化的影响,为科学的进行低氧训练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雄性SD大鼠1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大组:常氧安静组、间歇性低氧暴露安
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方式作为这次改革的重点,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在评价方面,要求教师一改过去片面追求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