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1]。组建区域化“医联体”,初衷就是引导患者分层分级就医模式的形成,让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方位共同发展及提升,从而使得居民就诊的合理分流及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有效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2]。在推动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流动的同时,使得区域医疗资源依据当地实际需求而合理调整分布,最终从根本上解决属地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3]。在医疗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为患者及医疗卫生人员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及就医环境。经过近些年全疆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对“医联体”模式构建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疆各地州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由于地域上的障碍、信息化平台应用水平不一等因素导致优势医疗资源跨区域传输不畅,未能建立完善的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联体”模式的有效应用和推广。本研究拟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组建的“医联体”远程信息平台应用为基础,统计整理自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该平台完成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查房、远程疑难病例讨论、在线手术示教指导等数据资料,以平台建立前后患者属地治愈率,双向转诊疗率,患者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医护的满意度,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综合卫生医疗服务水平,两地医院患者就诊量等为测量指标的对比进行评估分析[6-9]。阐述依托远程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医疗紧密型合作中的关键性、必要性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为两地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两地医患共享现有的医疗资源基础上,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充分有效的利用最终达到双赢[10]。以上诸多优势,提示我们探讨如何更加充分利用远程医疗实现资源共享,怎样促进“医联体”各机构共同发展,提出应对策略和前景展望,这些都能够为在新疆地区推广基于远程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证明该模式的广泛应用能够助力于新疆区域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进展工作。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远程医疗“医联体”模式,逐步实现省市内部各城乡间、全国各省市间乃至全球各国家间医疗资源共享[11]。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技术,合理分配分布,以“医联体”分层格局管理为主导,最大可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大数据额健康云平台构建医联体合作模式,探索医联体在新疆地区医疗资源跨地域纵向整合中的应用价值,得出通过互联网技术的系统实施的医联体模式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依托远程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为个案,收集整理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通过该平台完成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查房、远程疑难病例讨论、在线手术示教指导等数据资料。对该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以患者属地治愈率,双向转诊疗率,患者的信任度与满意度,医护的满意度及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等为测量指标,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排序,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主要通过构成比对研究对象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综合评价依托远程信息平台构建的“医联体”合作模式,在双方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及惠民利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结果:阐述依托远程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医疗紧密型合作中的关键性、必要性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地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大限度充分有效利用并共享现有的医疗资源等诸多优势,最终达到双赢。说明基于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合作模式,对提升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惠民力度的可行性及优势。在新疆区域实践“医联体”合作模式,有利于建立新疆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科学体系,切实将国家利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结论:以此个案为例,通过测量要素评价对比、讨论分析,结合新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和民族分布等特点,说明“医联体”的发展应采取区域内纵向的一体化整合与远程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说明基于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是实现新疆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有效途径。为大力推广依托远程医疗信息平台构建“医联体”合作模式在推动新疆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进展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奠定了基础。医联体的创新实践,就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能够有效促进新疆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并具有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