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I期与分期双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方法:  1.研究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2.研究对象及分组: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TKR手术的所有患者。本研究共纳入患者共计110例,男21例,女89例;年龄49~83岁,平均64.32岁。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骨关节炎患者行双膝BTKR分为三组:A组为一次麻醉下的I期BTKR组;B组为一次住院两次麻醉下的分次BTKR组;C组为两次住院下的分期BTKR三组。B组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7.24±2.46天;C组手术间隔时间平均7.41±3.26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9.68月。  3.数据收集: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随访术后1、3、6、24月及末次随访,记录患者 KSS评分,关节活动度(双膝平均值)、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  结果:  1.A组年龄较B和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B和C组手术间隔时间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性别、体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前合并疾病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B组术前合并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C合并症组间无明显差异.  2.A、B、C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止血带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较B组和C组手术时间及止血带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较C组手术时间及止血带时间总和组间无明显差异,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A组患者双膝失血量总和与 B、C组两次膝关节置换失血量总和组间比较, 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总输血量与B组同期住院期间两次膝关节手术总输血量比较,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与C组BTKA手术总输血量比较,p<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A组与B、C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p<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I期BTKR患者住院时间较分次BTKR和分期BTKR明显缩短。B组与C组比较,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分次TKR总住院时间与分期BTKR组两次住院时间总和无明显差异,住院时间基本相当。A组与 B、C组患者总费用比较,p<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I期BTKR患者住院总费用较分次BTKR总费用和分期BTKR两次住院总费用明显缩短。B组与C组比较,p<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三组患者末次随访K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三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6.早期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血肿和切口事件,晚期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感染和无菌松动及死亡。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血肿发生率、切口事件、假体周围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生无菌性松动病例。同期 BTKR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分期BTK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BTKR)的优点为:单次麻醉、手术时间短,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相对较高,且手术费用较分期手术有所降低。  2.I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BTKR)的弊端为:术后并发症、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切口潜在感染率增加,同时失血量与异体输血量增加。
其他文献
目的:虽然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但房颤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目前临床应用的导管消融术式多与肺静脉前庭相关,因此,肺静脉前庭的解剖结构与电生理
研究背景及目的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毒性过程被认为与中风、癫痫、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等重大神经系统疾患的发生发展有关,而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 N-methyl-D-asparate receptor, NMDAR)在此过程中起最主要的作用。人们试图通过干预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来实现神经保护与损伤修复的目的,但结果均不尽人意。抗兴奋毒性研究急需找到新的靶点
目的:  回顾性的分析研究II型和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经腹部经食管裂孔切开入路与经左前外侧胸部入路根治术对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比观察与探讨经腹部
目的: 1.复制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模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动态观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白介素-1β(IL-1β)、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8(I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