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亦称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是加拿大神经学家Hachinski于1986年首先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LA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甚至部分正常老年人,临床上表现为认知减退、痴呆、抑郁、步态异常和尿失禁。老年患者躯体症状较为明显,伴发的抑郁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耽误治疗。因此,尽早识别LA患者的抑郁症状,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本研究应用临床神经心理学方法分析LA与老年抑郁的相关性,为老年抑郁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来自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2017.1月-2017.12月住院患者,均完善常规化验检查排除相关疾病后采用3.0T磁共振头颅平扫。根据MRI影像学表现,选取12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白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Fazekas白质分级标准分级:Ⅰ级(轻度)43例、Ⅱ级(中度)42例、Ⅲ级(重度)35例共三组。年龄60~80岁,年龄(71.13±4.94)岁,男性70例,女性50例。同时选取40例与观察组排除标准一致的无脑白质疏松个体作为对照组,年龄(67.28±4.87)岁,男性18例,女性22例。抑郁障碍的诊断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进行诊断。所有患者由两名长期从事神经心理评估的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估,通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排除严重痴呆患者及特异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选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i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进行抑郁症状评分。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方面比较(P>0.05);在年龄方面比较(P<O.05),年龄越大则脑白质疏松越严重;在患高血压病及吸烟方面比较(P<0.05);在2型糖尿病患病率方面比较(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方面比较(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r=0.232)、HCY(r=0.270)与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正相关;空腹血糖、叶酸、维生素B12值方面比较(P>0.05);血脂水平方面比较(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在抑郁评分方面,对照组HAMD-17总分均值为(6.18±5.22)分,脑白质疏松组HAMD-17总分均值为(10.56±8.6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A组中,轻度LA组HAMD-17总分平均分为(7.40±6.02)分,中度LA组HAMD-17总分平均分为(9.55±7.64)分,重度LA组HAMD-17总分平均分为(15.66±10.43)分。LA组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单项目评分比较中,在睡眠不深、工作与兴趣、躯体性焦虑、全身症状、疑症方面,对照组及脑白质疏松组各组间比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目比较中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3、对照组与脑白质疏松组抑郁障碍发生率比较在发生率方面,对照组老年抑郁的发生率为20.0%(8/40),LA组老年抑郁的总发生率为40.8%(49/12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O.05)。LA组中:轻度LA组抑郁的发生率为23.3%(10/43),中度LA组抑郁的发生率为42.9%(18/42),重度LA组抑郁的发生率为60.0%(21/35)。对照组与轻度LA组比较,抑郁发生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中度LA组、重度L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白质病变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分析脑白质疏松与老年抑郁存在相关性,抑郁发生率与LA严重程度正相关(r=0.316),抑郁症状评分与LA严重程度正相关(r=0.400)。结论:1.脑白质疏松与年龄、高血压病、吸烟有相关性,与糖尿病、性别无明显相关。2.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脂、维生素B12、叶酸水平、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3.脑白质疏松与老年抑郁有一定相关性,脑白质疏松越严重,老年抑郁的发生率越高,抑郁症状也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