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郊区的村庄被纳入城市规划的范围。它们在城市发展的带动与影响下发生着明显的乡村—城市转型。在产业结构、建设景观、生活方式等方面逐渐具备城市的特质而与传统农村相区别,但因土地、户籍、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它们又没有真正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其发展往往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在诸多方面更是保留浓厚的农村居民点特征而与城区差别明显,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现象——城中村。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城中村既是城市中自发形成的聚居现象,也是城市存在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快城市化步伐,将越来越多的农民化入城市,综合解决其户籍、住房、就业等问题是新世纪我国发展的重要方略。太原市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城中村问题也是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复杂、最集中的问题之一。直接表现在村内环境恶劣,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阻碍了城市结构的完善和土地使用效益的提升,侵蚀了周边地区的土地价值,大量的违法建设破坏了城市公平环境和法制管理秩序,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城市城中村改造经验的总结,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分析,针对目前经济条件下太原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现状特征、历史沿革、改造的难点及形成原因的调查分析,探究确定太原市城中村在社会、经济、人口、产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进而分析其改造在用地、指标体系、规划等方面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探讨性地推出了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基本思路及方法。根据太原市的现状情况,提出了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技术导则,重点从安置用地标准、安置用地结构、住宅、公建、城中村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造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对太原市城中村的安置用地及给城市可供市场化运作的土地进行了测算。提出了拆村并点、成片开发、以新促旧、整体重建、滚动改建的改建模式以及规划指引并落实在太原市六个行政区划内的不同地域空间。根据太原市现有经济水平提出了近期实施项目安排的建议。为保证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从法规、财政、计划、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力求从理论及实践两方面对太原市城中村的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城中村改造进行,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和用地,有力地促进城乡协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