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家风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目前,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仍存在孝义文化重视度不够,家庭人员流失严重,个体主义盛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风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目前,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仍存在孝义文化重视度不够,家庭人员流失严重,个体主义盛行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国家的有序发展,这就亟需培育优良农村家风来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文章从五个部分具体论述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第一部分梳理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研究的背景、意义、现状、方法、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思路和创新点,具体阐明新时代、家风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追溯家风形成的历史渊源、发展,探究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作用,以浙江省“江南第一家”为例,梳理了其家风文化的基本内容,以此为培育新时代农村家风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家庭内部、家庭与乡村社区的关系、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三个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新时代农村家风的具体内涵,并分析了家风的特点与建设的意义。第四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浙江农村家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农村家风建设过程中已取得一些成效,不仅传统家庭美德得到传扬,而且乡村精神风貌也有显著改善,许多村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实现了与时俱进。但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家庭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家风建设过程中,存在孝义文化重视度不够,家庭人员流失严重,个体主义盛行等问题。第五部分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浙江省为例,对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的路径进行探索。从构建和谐美好的农村家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加强优良家风教育,国家加大对家风建设的引导力度等方面出发,大力推进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更好地发挥家庭育人的功效。
其他文献
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的频频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科研不端行为是世界各国学术界屡禁不绝的重大问题,众多各国学者基于哲学、法律、心理学等视角对其形成机制和抑制措施进行过深入探讨。本课题从经济学的视野着重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进行探讨。根据基本经济学逻辑,科研活动中的理性经济人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他们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根据科研不端行为的收益-成本模型来判断是否实施不端行为。其中,预期收益包括直接的物质收益、学历和职称的晋升以及科研地位和影响力;而成本一般由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组成的
知识论一直有着理智主义的传统。自笛卡尔以来,知识论者们就默认影响知识确证的是“真理相关(truth-related)”的纯粹认知因素(例如,信念、证据、可靠性等),而不是非认知因素,故而该问题长久以来只在理论理性的论域中被讨论。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在21世纪初,部分哲学家将决定将影响知识确证的因素拓展至实践理性的范畴之内。在现代知识论中,实用侵入可以表述成这样一个理论:即使持有有关命题的固定的依据,一个人是否知道一个命题也可以随着实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认知主体的实际环境就能
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淡泊名利,怀着崇高的理想生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推动人类进步的事业中。他让无数在黑暗中的人看到了理性的光辉,为中世纪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了人类思想前进的步伐。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正是引领人们走向更好生活的指路牌。他把毕生哲学思考的精华写入《伦理学》中,从论神开始,一步步揭示神—自然—人的关系。斯宾诺莎把整个宇宙世界视为一体,追求真与善的统一,他把这种统一建立在“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的基础上”,人的幸福即基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部分论述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
马克思认为,制度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且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以所有制为核心的宏观层面的制度;以法律、政治、贸易关税制度为代表的中观层面的制度;以企业管理、组织、经营为代表的微观层面的制度。制度创新是旧制度的调整、革新和新制度的建立,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中观层面的制度创新、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无论是宏观、中观还是微观层面的制度创新,都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度创新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重要作用。
身体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存在,身体问题是无时无刻、任何人都绕不开的问题。自古以来西方对“身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身体的理论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消费社会和信息媒体时代的到来,“身体”在消费文化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并且以一种新的媒体中介身份在后现代生活中重新登上了舞台,人们对身体自我改善的期待、对更美好的自我追求也就与日俱增。然而在日常审美中,强加的审美标准使身体的认识功能逐渐被标准化、
安全价值观研究包含着对确定性的追求和不确定性的考量,与传统安全观不同,安全价值观是集安全、不确定性、风险及价值于一体的哲学新理念。没有安全的发展,人类会走上毁灭的道路,但安全需要的实现并不与人类消除风险的努力成正比,而是日益显现为价值观问题。
安全价值观包含着安全确定和安全不确定的考量,安全确定性促进了安全价值观的形成,而安全不确定性则开拓了安全价值观的范围。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出发,可将安全价值观分为分为个体、社会和不确定三个维度。个体安全维度和社会安全维度都以安全确定为价值取向,把不确
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是一位当代技术理论家,同时也是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了《技术批判理论》,并凭借这本著作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该书2002年修订版则把书名改为《技术转化:重新审视批判理论》,这一修订版突出表明芬伯格认为批判理论主要讨论技术转化问题。而国内学者对技术转化的主题并没有特别关注,本研究着眼于芬伯格的技术转化思想,以揭示芬伯格技术转化主题及其在其技术批判理论中的意义。
芬伯格技术转化思想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传统技术理论陷入决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较之以往有相对提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其中部分群体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由于长久以来我国贫困问题涉及人口数量多、影响范围广、致贫原因复杂等困难,导致扶贫工作整体进展比较缓慢。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有关于贫困群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空间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精准扶贫”的提出,使我们真正站在贫困者的角度去关注贫困的根源。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不公正问题,造成贫困人口物质收入上的贫困,同时伴随权利以及发展机会的缺乏,使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不足以让他们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不断加深,作为当今社会污染重要来源的企业在社会公众之中获得了更多的焦点。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看得见的手”进行强制干预,作为环境管理手段之一的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应运而生。首先本文梳理了自1989年以来几乎所有与环境信息披露相关的政策。接着,本文尽可能全地搜集了2008-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和可持续发展报告5022份,通过构建的六个维度57个二级指标的环境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对搜集到的报告进行环境信息内容的打分,最终通过赋权加总构成上市公司环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之下,单纯依赖思政课程与知识传授实现育人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需秉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的同时,运用好课堂主渠道,发挥好“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以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真正落实育人成效、回归育人本质,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