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行这一绿色、低碳以及注重“身体力行”的交通出行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居民与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中的地位也日渐凸显。然而,机动化仍然是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模式,城市步行空间环境依旧面临很大冲击。因此,研究城市建成环境与步行出行之间的关系,为吸引步行出行及改善出行环境策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持。论文通过对环境与步行出行行为发生的理论以及以往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以基于社会生态学的步行行为需求层次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确定了不同步行出行类型对应的环境属性以及环境影响因素,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功能定位和分类,构建了影响步行出行行为发生的建成环境要素指标体系,建立了街道环境要素与步行出行行为的互馈关系,并确定了通过测量相关生理指标来表征街道步行体验感受。选取12个样本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取居民步行出行行为、社会经济属性数据,通过百度地图、土地利用现状CAD数据资料测算以及实地考察与勘测的方式获取城市形态要素指标数据。借助SPSS软件对获取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数据的合理性、有效性。建立了多项logit回归模型,探究城市形态要素对交通性步行出行行为的影响效应和程度,提取显著性影响因子。研究得到土地利用、街道网络以及生活设施三类因素对步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地块细分度、路网密度、交叉口密度、日常服务设施密度指标为关键性因子。采用实地街道测量调查的方法获取街道环境要素指标数据,借助眼动仪设备开展实地眼动实验获取表征街道步行体验的相关生理指标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获取得到的两类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检验数据的合理性、有效性。以此对街道环境要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街道环境要素对步行体验的影响效应和程度,提取相应显著性影响因子。研究得到车行空间、步行道尺度、街道步行环境、街道整体尺度、临街建筑五类因素对步行体验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步行道尺度中人行道宽度、步行障碍度、建筑后退距离、建筑后退使用类型指标为关键性因子。在借鉴以往研究以及本次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城市居住空间环境规划、设计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适宜步行出行的城市住区空间环境建设和改造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