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A)是一种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是中药丹参、夏枯草、紫苏、迷迭香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保肝、抗炎、抗肿瘤、神经保护等作用,可以在发挥一种药理作用的同时对其他疾病产生辅助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脂溶性较低,细胞膜渗透性较差(Papp值小于1×10-10 cm/s),大鼠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低(约为0.91~1.70%),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课题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RA-PLC),对复合物进行表征,体外Caco-2细胞跨膜转运研究及体内药动学研究。再将复合物溶解于中链脂肪酸甘油酯中,形成磷脂复合物油溶液(RA-PLC-ME),并进行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及其油溶液的制备、体外Caco-2细胞跨膜转运研究、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采用溶解蒸发法制备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以迷迭香酸与磷脂的复合率作为考察指标,对反应溶剂、反应物浓度、药脂比(摩尔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进行单因素考察,结果显示反应物浓度、药脂比、反应时间对复合率的影响较大。在单因素考察的结果上,采用正交设计优化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溶剂为无水乙醇、反应物浓度1.5 mg/mL、药脂比1:2、反应时间2 h、反应物温度50℃。最优工艺验证结果表明该制备方法重现性好。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红外(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对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进行体外表征,并对其油水分配系数进行测定。DSC和XRD结果显示,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中迷迭香酸的晶体衍射峰消失,复合物以无定形结构存在。FTIR分析显示,迷迭香酸的特征峰在物理混合物中依然存在,说明混合物中二者没有发生相互作用。但是在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中这些特征峰消失,可能是由于复合物形成过程中迷迭香酸的酚-OH与大豆磷脂的P=O键发生氢键作用。油水分配系数测定结果显示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较迷迭香酸原料药油水分配系数增加,说明形成磷脂复合物能增加迷迭香酸的脂溶性,原因可能是由于迷迭香酸在复合物中强烈分散并以无定形结构存在。相对于复合物,物理混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略微增加,可能是由于磷脂的增溶作用。利用体外Caco-2细胞模型对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进行跨膜转运研究。转运结果显示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在小肠黏膜侧(AP)到小肠基底膜侧(BL)的Papp值分别为(0.86土0.12)×10-10cm/s,(2.71 土0.89)×10-10cm/s;小肠基底膜侧(BL)到小肠黏膜侧(AP)的Papp值分别为(0.71±0.05)×10-10cm/s,(1.98±0.73)×10-10cm/s。结果表明制备成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后迷迭香酸的Papp值显著提高(p<0.05),说明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能有效提高迷迭香酸的细胞膜渗透性。同时迷迭香酸及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的外排率均小于1.5,表明其转运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建立简单、准确、可靠的大鼠血浆中迷迭香酸含量的UPLC-MS/MS测定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将SD大鼠随机分组,分别按50 mg/kg(以迷迭香酸含量计)灌胃给予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体内迷迭香酸的血药浓度。与迷迭香酸相比,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的AUC0-t、Cmax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的Cmax、AUC0-t分别是迷迭香酸的1.47和1.2倍。说明制备成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可以提高迷迭香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油溶液药动学结果发现,与迷迭香酸相比,迷迭香酸复合物油溶液的Cmax、AUC0-t分别是迷迭香酸的3.25和2.91倍;与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比较,迷迭香酸复合物油溶液的Cmax、AUC0-t有显著性提高(p<0.01),分别是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的2.21和2.42倍,说明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油溶液能进一步提高迷迭香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通过CCL4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比较了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油溶液的体内抗氧化和保肝作用。结果显示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油溶液均能抑制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引起的小鼠肝指数、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的升高、肝组织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降低。与迷迭香酸组比较,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油溶液组对CCL4引起的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优于迷迭香酸组,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上述结果表明,与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相比,迷迭香酸磷脂复合物油溶液能进一步增加迷迭香酸的脂溶性、细胞膜渗透性,显著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以及抗氧化和保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