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是经过皮肤直接自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进行穿刺,顺穿刺点方向将导管沿血管走向直接插至腔静脉。中心静脉因其管径粗、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插入导管长度相对较短、穿刺成功率高,不受输入液浓度与PH值的限制、输入的液体很快被血液稀释,而不会引起对血管壁的刺激,血管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肠外营养(TPN)、化疗、大量输血、补液及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尽管中心静脉置管具有上述优点,但是因置管引起的气胸、穿刺点出血、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等并发症不可忽视。其中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是影响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患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的主要原因。因此明确引起感染的各种因素,并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对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临床上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从强化无菌操作入手来降低感染发生的危险,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仍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生感染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否能够从整体角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应该比发生感染后再补救和治疗的效果要好。但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感染风险以及制定适用于该类患者的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方案,并检验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本文从整体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角度出发,探讨实施预见性护理方案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为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69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置管期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置管后并发症等情况,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掌握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规律;根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在临床护理专家的指导下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包括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和置管后的动态质量管理,将置管和维护过程详细跟踪记录,清楚了解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针对易引起感染的高危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护理,以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随机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75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将75例患者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9例,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护理,了解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在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和效果。结果: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自身免疫力、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和病原学因素。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见性护理在置管前或置管后早期能够对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准确客观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缩短监护时间及降低术后费用和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可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调动护理人员实施专科护理的主动性,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实施个体化的预见性护理还可减少盲目护理的可能性,降低医疗服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