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速铁路作为大运量、高时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全局性支撑作用。可靠的车地移动通信系统是列车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为高速列车提供移动通信业务支持。随着铁路移动通信新型业务需求不断涌现,如旅客宽带接入业务、列车多媒体调度、铁路物联网等新业务应用应运而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需求和频谱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如何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道联合项目:U13342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铁路作为大运量、高时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全局性支撑作用。可靠的车地移动通信系统是列车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为高速列车提供移动通信业务支持。随着铁路移动通信新型业务需求不断涌现,如旅客宽带接入业务、列车多媒体调度、铁路物联网等新业务应用应运而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需求和频谱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如何改善用户体验,提供面向旅客用户的宽带移动通信业务,成为智慧高铁亟待实现的关键目标。毫米波频段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可提供大带宽的通信服务,有望保障旅客用户的宽带业务(如流媒体业务)支持。然而在高速移动场景中,基于毫米波通信技术发展高速铁路移动通信,面临着列车高速移动、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用户密集接入等典型高铁场景特征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如信道快速时变、链路易受遮挡、小区频繁切换等。针对上述挑战,本文先后考虑有/无遮挡场景、确定性信道与不确定性信道、单小区与多小区场景等,利用混合波束赋形、智能反射表面、移动边缘缓存等技术,以提升通信容量、提高可靠性、改善用户体验为目标,对高铁毫米波通信的性能增强技术开展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以提升系统容量为目标,在高铁毫米波通信系统中部署混合波束赋形架构。针对下行多用户多收多发(Multi-User Multi-Input Multi-Output,MUMIMO)系统,建立满足发射功率约束以及码本限制条件约束的系统容量最大化问题,并假设已知完美信道状态信息。针对无遮挡场景,通过加权均方误差最小化算法和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算法,提出两阶段混合波束赋形算法,并针对有遮挡场景,提出改进的抗遮挡算法。对所研究的系统模型和配置的仿真参数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本章提出的算法以较低复杂度显著提升了系统容量(相比模拟波束赋形架构可提升69.6%),实现高达吉比特率量级的车地通信速率,并降低约20%的中断概率。2)针对毫米波的遮挡敏感性,为提高系统可靠性、提升通信容量,通过部署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增加反射传输链路,设计收发端波束赋形与IRS相位调节参数的优化算法。假设已知统计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分别建立受发射功率以及常数幅度模值约束的中断概率最小化以及遍历容量最大化问题。首先,利用概率论推导系统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其次,利用二次限制二次规划以及广义特征值-特征向量分析,求解中断概率最小化问题;此外,给出遍历容量的近似上界分析和Jensen渐近分析。对所研究的系统模型和配置的仿真参数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中断概率的理论分析与蒙特卡洛数值结果非常接近,本文所提基于统计CSI算法的性能与已知完美CSI的性能基本吻合,表明该算法可扩展到其他非完美信道或者高移动性场景。通过仿真对比,还证明了部署IRS的系统相比传统无IRS系统,可以在降低功耗的条件下(比如达到同样的遍历容量性能时可降低约12 d Bm功耗),降低约13.2倍的系统中断概率,提升近6.61倍的系统遍历容量。3)为改善旅客用户体验,提出移动边缘缓存(Mobile Edge Caching,MEC)辅助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机制。建立满足列车缓冲区队列稳定性约束的长期系统平均效用最大化问题,设计多小区协作缓存方案,联合优化缓存空间分配与画面质量等级分配。首先,为了面向旅客用户提供流畅优质的流媒体业务,采用自适应视频传输方案,设置多种画面质量等级(如清晰度),并综合考虑多种评价指标,定义用户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作为系统效用函数。其次,针对动态变化的业务请求、动态时变的信道条件、保障缓冲区队列稳定性、系统长期统计平均QoE优化等带来的挑战,利用李雅普诺夫(Lyapunov)优化理论求解该随机网络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多小区协作缓存在线算法。对所研究的系统模型和配置的仿真参数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共同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证明了所提算法可以保障缓冲区队列稳定性,可兼顾视频质量与流畅性,相比传统无缓存系统,旅客用户的QoE性能提升可超过2倍。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陶瓷/金属宏观复合材料中存在的陶瓷颗粒难以在基体中分布均匀以及陶瓷与金属之间因润湿性差难以实现界面的良好复合等问题,在液态模锻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既不做预制体,也不采用“润湿化”处理的方法—“随流混合+高压复合”技术来制备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宏观复合材料。首先,利用“随流混合+高压复合”法制备了Zr O2增韧Al2O3陶瓷颗粒(ZTA Particle)增强高铬铸铁(High Chromiu
大型公共场所的建立为体育、娱乐、宗教、文化、学习、商业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重大活动开展时,公共场所内人群处于密集和拥挤状态,一旦发生威胁生命的危险事件,人群易产生恐慌心理,若公共场所布局不合理、疏散设施不完备、疏散管理不到位,则危险事件的发生极易造成生命与财产损失。研究危险事件发生时各危险源的动态扩散特征,以及行人在危险场景下的运动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疏散策略,对场所内密集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疏
随着高强度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应用,现代化的结构设计中人们对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应用日益深化。一方面,失稳破坏导致的结果往往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工程实践中人们也有利用失稳的案例。带有柔性约束的杆件以及外压圆环都是常见的结构。目前分析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最小势能原理。根据Koiter初始后屈曲理论,需要对势能二阶变分的正定性进行严格的理论证明,由势能二阶变分半正定对应临界点的高阶变分的信息判断临界平
数控机床作为现代制造业的“工业母机”,是衡量国家装配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工精度是其关键指标。误差补偿成为提高与保持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快速准确测量数控机床的各项误差是进行误差补偿的前提与关键。作为数控机床的关键运动部件,直线轴在运动过程中共产生6自由度几何误差,数控机床三直线轴共有21项几何误差。如何实现21项几何误差的快速高精度测量,成为数控机床误差补偿急需解决的测量难题和
随着列车运量和轴重的提高,我国重载铁路钢轨、车轮的磨耗和伤损产生速度不断加快。这不仅大幅增加了工务维修养护工作量、车辆维修的车轮镟修量,还时刻威胁着铁路的行车安全、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开展重载铁路钢轨伤损机理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对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重载铁路钢轨伤损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轮轨蠕滑机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出发,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方法和大量的现场
交通道路环境感知是自动驾驶、先进辅助驾驶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后续车辆控制和决策的基础。精确、快速地感知交通场景可以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与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相比,视觉传感器具有信息量大、成本低等优势。另外,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硬件性能的大幅度提升,基于视觉的环境感知技术被广泛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然而,现实道路交通环境复杂多样,车辆、行人等目标差异较大。而且,视觉传感器容易受到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极大促进了新一代需求响应型公交服务的发展。预约公交作为一种线路灵活、直达便捷、舒适度高的需求响应服务,可以满足多层次公交出行需求。本文通过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线路、路径以及考虑多服务水平和无人驾驶技术的预约公交服务等方面的优化研究,旨在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预约公交潜在需求分析问题,提出基于公交智能卡数据(Sma
作为公共场所社会活动的主体,行人的安全问题是社会安全管理和智能安防建设的研究重点与热点。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现已覆盖客运站点的重要区域,为监控中心提供清晰的视频资源,成为实时监控、异常预警和事后查证的重要依据。现行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内容分析手段主要依靠人工观测。随着视频采集点数量的增多、监控强度的提升,客运站点监控视频的人为解读与决策容易出现纰漏和失误,难以应对潜在的众多突发异
多排桩作为一种有效的波屏障,在环境减隔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考虑多排桩的周期特征,引入固体物理学中的周期理论研究排桩屏障的减振特性,却是近十多年的事。目前,关于周期波屏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相土,对饱和土中周期波屏障的研究则很有限。而且,这些研究通常采用实频散分析方法,也忽略了材料的粘性。同时,为了简化分析,未考虑移动荷载特征对周期屏障减隔振性能的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发现,材料粘性、移动荷载的频
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比模量高、比强度高、抗疲劳等优异性能,为解决轨道车辆轻量化问题提供了绝佳的选择。复合材料连接部位纤维不连续,应力集中问题凸显,损伤模式相互关联,是结构薄弱和失效容易发生的区域。对此区域进行失效模式和失效规律研究以及承载力和寿命分析对整体结构的评价至关重要。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常用的搭接接头由于偏心加载存在端部弯曲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虽然T700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