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非贸易源远流长。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中非贸易交往进入新的阶段,中非之间各自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诉求不断调整贸易方式和贸易内容,双方在新时期的贸易交往格局必然随着贸易深度和广度不断调整而变化。论坛召开之后15年时间里,中国与非洲55个国家不断调整贸易政策和贸易方式,这过程中双方贸易展现出怎样的发展特征?当下非洲各国在贸易过程中的有什么样的分布格局?中国各省在响应国家号召“走出去”进入非洲市场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双方的调整变化反映到空间格局中呈现什么样的演变态势?这些问题引起作者的关注和思考。目前关于中非贸易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贸易的影响效果、贸易的变化特征和贸易的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关于贸易空间布局研究较少。为弥补这一研究空缺,回答前述问题,本研究综述相关文献,并采用统计局以及国际贸易组织双方贸易相关数据,借助地理集中度指数理清非洲各国对华贸易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变化;借助贸易依存度指数、多元化和均衡度指数以及进出口结构比值等方法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对非贸易分布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949年以来,中非贸易按照增速差异可以分为“初步发展”、“探索前进”、“快速上升”、“优化发展”四个阶段。由于贸易发展受双方经济政治以及世界形势等多方面的影响,四阶段各自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总体而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非贸易主要受中国方面主导,具有较为明显的政治特征。1978-1990年受非洲政治和经济发展状态以及中国当时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中非贸易不断徘徊摸索。90年代以后,双方经济基本走向正规,都谋求各自的经济利益,中非贸易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非洲各国也纷纷步入改革开放进程,双方开始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非贸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时期。中非进口贸易的空间分布格局呈极化现象,出口贸易空间分布格局不断趋向均衡。中非贸易地理集中度指数以2013年为拐点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其中进口地理集中度指数总体保持“波动上升”发展趋势,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展现出“缓慢下降”发展趋势。中国从非洲进口主要集中在南非、刚果和安哥拉等原油和矿产主要输出国,且进口额度逐渐增大,集中态势不断加强。出口贸易相对均衡分布,主要是近几年非洲各国经济发展较快,对中国的产品需求都较大所致。中非贸易区域格局差异较大,南非和中非极化现象严重,东非、北非和西非与中国贸易较为均衡。贸易地理集中度指数按照南非>中非>>东非>北非>西非顺序排列,贸易地理集中情况与非洲各大区内部经济差异情况基本保持一致,中非贸易商品结构在各大区基本与各自国家的资源禀赋相匹配,依靠原始能源资源输出发展经济依然是非洲的重要策略。中非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主要产品依旧以能源类为主,占绝对优势,但于2013年以后呈现下滑趋势,且矿产资源类产品和谷物类产品有较大幅度提升;车辆及机械设备类替代纺织服装类成为中国出口至非洲的主要产品;2013年中非贸易增速出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下滑,中国从非洲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各省(市/区)与非贸易在空间分布呈集聚态势。沿海地区是对非贸易的主要增长区,由于南北方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禀赋不同,与非进出口贸易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北方地区各省(市/区)对非出口增量小于进口,南方地区各省(市/区)则呈现相反的发展态势。北方地区重工业企业较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从非洲进口资源能源的数量;南方地区是中国轻工业集聚区,是中国出口非洲产品的重要来源地。沿海地区对非贸易极化严重,内陆地区对非贸易不断趋向均衡。中非贸易均衡度指数和多元化指数呈现出“V”字形发展特征,在区域分布上中国各省(市/区)对非贸易出现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沿海地区作为中非贸易的重要分布区,主导了中非贸易均衡度指数的变化,但由于内部差异较大,极化现象严重,内陆地区对非贸易相对较为均衡,极化效应不显著。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加工企业影响严重,后中国紧急救市计划迅速响应,致使对非贸易均衡度指数出现大幅波动。综上,中非贸易空间分布格局演变是基于中非各自资源禀赋进行的,双方在国际环境影响不断调整经济贸易政策以更好的满足各自政治经济利益诉求,以此形成了中非贸易在非洲表现出进口和出口迥异的分布格局发展趋势和中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不同的集聚变化状况。随着中国贸易结构调整和非洲经济发展,双方不断深化合作,做到资源互补,市场互补和产业链互补,以更好地适应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