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交通工程的建设中,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隧道作为控制性工程之一,向着特长、大断面、大跨度方向发展,且地质情况也愈加复杂,一些建设问题也随之突显。隧道开挖是在岩土体环境中进行,受围岩地质结构、赋存状态、施工方法影响较大,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分析,是隧道安全施工的关键点,也是隧道建设中的一个难题。岩体在形成以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岩体中赋存大量的节理、裂隙以及断层等结构面,物理力学性质十分复杂,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失稳以及破坏。在隧道工程中,围岩的破坏通常取决于节理的性质及分布,围岩的稳定性往往是由节理优势结构面所控制。在山岭隧道的修建中,隧道将不可避免穿越不同产状的层状节理岩体,很多情况下隧道围岩的变形受节理的控制。因此,展开对节理主控变形的岩体隧道研究,一方面能够为节理主控变形的隧道稳定性分析提供类似经验,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隧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贵州省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中的山岭隧道—沙家坪隧道现场实测数据,从节理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山岭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围岩开挖变形至稳定的过程,得到了节理产状与围岩变形的关系,并辅以数值计算验证了其规律的可靠性。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沙家坪隧道优势节理倾角角度较大,是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控因素,节理倾角在45°~70°时为支护的最不利情况。节理倾角小55°时,主要影响周边收敛;大于70°时对拱顶沉降影响较大。(2)拱顶沉降、周边收敛实测数据表明:洞口段Ⅴ级围岩变形稳定时间约为45天,洞身段Ⅴ、Ⅳ级围岩变形稳定时间分别约为30、25天。空间效应上分析表明:洞口段各断面在距掌子面距离为三倍洞径时,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的位移释放率都达到了80%,洞身段各断面在距掌子面距离为两倍洞径时,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的位移释放率都达到了90%;距掌子面距离为50米时,位移释放率均达到了90%以上。(3)数值模拟表明,随着倾角的变化,位移场与应力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且在45°~60°时为支护的最不利情况,且与实测统计分析结果基本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