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飞宇是近年来得到批评界和普通读者热切关注的一位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初踏上文坛以来,其小说创作以先锋派写作为起点,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型,由形而上的历史情结转向对日常生活状态的观照,再到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剖析,显示了一个成长中的优秀作家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毕飞宇的作品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文学潮流的影响的痕迹,但他以其超越性思考和充满个体经验的写作,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经过对其创作“轨迹”的梳理,可以看到,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现实叙事,毕飞宇始终坚守着对疼痛的敏感、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意义的追问,其内心的执著与母题营构上的独具慧眼,既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又给当代文坛带来了生机。作为当代最具魅力的叙事者之一,毕飞宇非常注重语言的诗化韵致,对语言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追求,锤炼出一种深度哲学话语和表层感性描写相结合的语言艺术风格。凭借丰富的细节,敏锐的感悟,深刻的悲悯,毕飞宇打开了一条通向隐秘人性的通道,成功地塑造了筱燕秋、玉米、玉秀、端方、吴蔓玲等一批富有魅力、震撼人心的性格人物,展示了人与命运搏斗中悲剧性的尊严。在肯定毕飞宇小说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上的放纵,缺乏强有力的节制,叙述人往往对作品的介入过深,有时有卖弄智慧之嫌,这个问题集中存在于作家前些年的作品中,作家需要抵制“炫技”的膨胀欲,加强对文字和技巧的控制力。二是其美学追求上,毕飞宇确实写活了某一类性格人物的“生存方式”,写透了各种心机的较量,但却没有写出“伤害”带给这些人物的痛苦和反思,没有给与他们灵魂救赎的出口。这在某种程度上,泄露了毕飞宇小说精神上的一种限度,需要作家在未来的创作中加以突破和超越。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对毕飞宇已有的写作实绩进行总结,通过梳理其创作道路,从整体上把握其文本的独特之处,并对作家创作上的欠缺之处予以分析,以填补目前研究方面的空白。前言提出了现有毕飞宇研究成果的不足,正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回顾作家的创作历程并阐述其思想建构,第二章鉴赏其语言特色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研究其美学追求的成就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