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的司法认定探究 ——尤以骨干成员的认定为论述主线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orseb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8年“扫黑除恶”始,消灭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动劲头十足,刑事案件中关于领导、组织、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案件相比往年有了显著的增长。然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是司法实务中较为疑难复杂的案件类型之一,公检法三机关虽然联合出台了各种打击黑恶势力的指导意见,但是其指导意见的描述相对有些空泛,公、检、法三机关对于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在多个环节上认识与把握的标准不尽一致,甚至有些概念没有得到精准的解释与区分。虽然早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就已经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大特征进行了规定,但是对组织特征中的成员的认定标准问题直到2015年《全国部分法院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才得到较为完整的解释。其中骨干分子作为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中坚力量,一直是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框架,区分其他个人犯罪、非组织化的团体的重要标准。然而在司法方面,自2000年至2018年间对组织特征的认定和描述进行过多次的明确或更改,学术方面也多致力于对组织特征的宏观研究。反观黑社会性质组织中的各种成员的认定,不仅司法文件方面只留下一个相对模糊的认定标准,学术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如领导者、组织者是否有区分的意义,骨干成员与积极参加者是否有区分的意义。这使得在实务中,对于各个成员的认定标准产生了一定困难。通过调查2018-2019年中涉及的人员较为完善、组织框架较为清晰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可以发现,根据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内部关系的特点,其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而两种不同模式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的认定有着不同之处。在两种不同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模式下,通过对人员结构相对完善的68起黑社会性质案件中的人员进行数据统计,通过参与率、主动率、组织率进行量化,对组织者、领导者、积极参加者、其他参加者进行大体的区分,再从个案入手,通过成员的不同界限将积极参加者从所有成员中区分出来,再通过骨干成员与一般积极参加者的界限,可以将骨干成员从积极参加者中提取出来。至此,通过将各个成员阶层加以认定区分,得出骨干成员的认定标准。以期能有助于当前的“扫黑除恶”行动有序、有力、有效地开展。
其他文献
形如“明天将会下雨”之类的未来时态句,就此刻来说,其真值如何?这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根据传统以及现代经典逻辑的“二值原则”,即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我们不论是单从字面意思上进行直观把握,还是以二值原则为前提凭借一系列逻辑规则进行推理,似乎都很容易得出未来偶然事件必然发生或必然不发生的结论。由于这一观点的反直觉性,以及亚里士多德在《解释篇》中所做的反驳论证并不足以令人满意,当代逻辑学家和哲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机会,跨国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过去几年国有企业一直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等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有了走出国门的意识,2017年民营企业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提升的同时,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的提升却没有跟上。企业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遇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结构和特有的建筑群形成的环境氛围带给人的艺术感染力而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院落作为中国组群建筑基本单元在汉代已经发展成熟,其不仅给予了使用功能相对模糊的单体建筑以明确的思想内容,也为现代人们熟悉的合院建筑类型中的“四合院”式组合的形成作出了铺垫。对汉代传统建筑的研究因地面现存建筑实物基本不存在而面临一定的困难。现在汉代和苑建筑的遗迹仅有三处,分别在辽宁辽阳
当前,我国水资源水环境问题较为复杂,各地普遍存在地下水超采、水环境污染、可利用水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对各流域取水总量控制及水资源合理配置进行研究,能够为水利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以漳卫南运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长序列水文气象资料及区域水资源配置模型,对漳卫南运河流域2020年及2030年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供
“双一流”背景下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引起广泛热议,社会大众对于学科排名以及国家接下来的拨款动向十分关注。我国“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绩效导向”的政策思路,明确要求打破身份固化限制,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财政支持,形成激励约束机制。然而,要落实绩效评估和绩效拨款的政策思路,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其次要研制基于绩效评估结果的财政拨款机制。在这方面,英国大学科研评估制度历经
晚清以来,新学以席卷之势进入中国社会,给近代士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旧学的浸润和新知的影响交织,不少士人的思想都会出现矛盾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而对这样的士人思想,学界已有较多讨论,传统观点认为士人在受到新学影响前后的思想是截然两分的,他们思想当中的旧学与新学、传统与现代是完全断裂的,这一说法固然过于绝对;与此相对的主线不断论则认为士人的思想实际上具有某种一贯性,即使受到了新学的冲击,他们的前后思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许多互联网产品,其中在线社区成为了数量最庞大的产品之一。用户的活跃度和持续使用意愿是影响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了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所关心的问题。过往的研究发现群体认同是用户参与行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期望确认模型认为用户使用产品后的期望确认度能影响其对产品的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从而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于此同时,游戏化的相关研究发现了其对用户参与行为的激励作用。因此本研究在此基
本文是以1888-1911年的《张棡日记》为核心资料,以张棡的活动为切入点,探讨晚清士绅个人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社会规范和秩序,进而对地域社会结构问题做出思考。关于地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问题,学术界多从水利、宗族、市场、信仰等共同体的角度入手进行研究:施坚雅提出中国集市体系理论与宏观区域理论;历史人类学者对宗族、民间信仰进行深入研究;法国学者蓝克利等对山陕地区水利进行调查,提出“水利社会”的概念等等。
本文聚焦于1949年春发生在东北文化界的大事件——“萧军思想批判”,通过梳理和考察“萧军思想批判”的前因后果,思考新中国成立前夕,萧军作为党外革命作家的个人处境、遭遇及其抉择。抗战胜利后,萧军回到东北,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领导下从事文艺工作。在东北局的支持下萧军不仅提升了个人名望,也得以顺利发展个人文化事业,成立了鲁迅文化出版社并创办了《文化报》。但因东北局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以及东北局势的变动
21世纪以来气候报道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关气候变化的相关报道已经成为一个兼具政治、经济、科学、生态为一体的全球性议题。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唯一的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发展优势。它的城市环境形象受到全国乃至国际的广泛关注。然而气候变化引起的问题,如极端天气、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热岛效应”,已给其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