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到“个人”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1年张承志出版《心灵史》,92年邓小平南巡,93年“人文精神讨论”展开。面对市场经济、世俗化图景,以及背后的资本逻辑,讨论者纷纷认为需要对当下引入精神命题,其中一个牵涉个人记忆与背景的历史资源是文革理想。作为文革“红卫兵”青年运动的命名者、参与者的张承志,这正是他反思文革经验、教训的时机。但张承志持守着不变的道德化的理想姿态,对文革式集体主义、暴力主义、道德主义的后果反省不足。他以他的“不变”傲视当代,最后转入宗教信仰中去保存其理想。《心灵史》中表现的中国回教哲合忍耶派,在以上三方面、以及在为了底层、捍卫信仰、不屈的意志上,与张承志的理想形式粗通。但该教派的斗争诉求,就其本质来讲,不足以作为中国现代性与底层问题的参考,它是反现代性、反体制、禁欲、神秘主义的传统宗教生活方式。张承志的皈依就只能说是因无法在现实中激活旧质理想,而要回避到彼岸去的无力。且一旦将人的主体性让渡给神,就可为现实行为的不力找到“天命”借口。本文认为,以一种人文现代性的批评方式,内在于现代性传统,来监督资本逻辑的价值指向:为了人,为了底层,才是我们需要的现代性批判。人文现代性批评的主体首先在人,他(她)不求靠于神而信凭自身;其次,他(他)是现代性社会中遭受主体之痛的“底层”。他们有,作为工人阶级和消费者的底层,作为城市、市民社会边缘的信仰的底层,等。他们缺少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话语资源。当然,底层的主体性需要拥有话语资源的人文知识分子来激发和代言,这些人则必须在自身内开出底层性以感受主体之痛。通过回顾初逢现代性创痛之后激起的中国革命(包括文革),作为底层代言人的人文批评者,将把批评建立在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走向现代世界、走向城市,去进行一点一滴的现代性文化建设。
其他文献
介绍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以隧道周边位移为例,说明应用MATLAB实现BP神经网络的预测。
利用价格信号与激励机制的需求响应项目可以为智能电网及电力市场运行构建可靠、高效与稳健的反馈机制。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智能电网的兴起,已有多个国家建立了
杨、张定计张永与杨一清等率兵出征朱真鐇,虽然未打仗,但这一去却获得了事件发生的第一手材料。朱真鐇的“讨刘檄文”是对付刘瑾的最有力的法宝,这些材料会使朱厚照擦亮眼睛,刘瑾
青年马克思基于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出发,在其人的发展理论中揭露了人在“神圣形象”和“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情态,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社会
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采购了有声读物音频资源,这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满足读者需求、展现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方式。文章在介绍学界关于有声读物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国内
《菜根谭》是一本融会三教思想的晚明清言小品文集。它历来被视为谈处世修身的经典作品。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前人研究多从哲学思想、处世智慧以及用人谋略、挫折教育等方面入
日前,在郑州市金水区的一排停车位上,30多辆车被交警挨个贴上了罚单。这些车明明停在停车位上,为何还被贴罚单呢?执法的交警解释说,这些停车位是山寨停车位。果然,车主们仔细看才发
报纸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诗人曾卓是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他一贯坚持自己的诗歌理想,诗歌意象的营造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曾卓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以往
龚鼎孳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文人,他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在清初文坛负有很高声望。他在诗、词、文诸方面皆有造诣,曾在康熙初期领袖京师文坛。本文选取龚
本论文主要考察《钱注杜诗》传播史中暗中流传与突破禁毁两个关键环节(历时线索),揭示清代对《钱注杜诗》学术创见核心成果接受的两个潮流(共时层面),进而深入阐发此过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