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偏头痛(Migraine)的发病机制有多种,严重影响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如何选择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偏头痛“痛觉敏感化学说”已成为国内、外偏头痛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的热点,痛觉敏感化信号转导通路分子靶点的药物,是未来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的研发方向,对临床偏头痛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巴喷丁(Gabapentin)被国际指南作为偏头痛预防治疗的药物,其在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作用研究偏少,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我们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加巴喷丁对偏头痛临床发作期治疗有效,但是从临床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巴喷丁的镇痛机制。在偏头痛中枢敏感化信号转导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Neuropetide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两个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拟通过给予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加巴喷丁治疗后,观察患者血浆CGRP、PKC水平的变化,从临床上进一步探讨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作用机制,为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09月至2016年02月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收集偏头痛患者共68例,年龄范围18~52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50例,先兆偏头痛17例,无先兆偏头痛51例。选取的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氟桂利嗪对照组和加巴喷丁治疗组。对照组33例,治疗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给药方法:(1)加巴喷丁组:用药剂量在900mg/d~2400mg/d之间,分3次口服,服药疗程为3天。(2)氟桂利嗪组:每晚10时口服1次,剂量10mg,服药疗程为3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偏头痛患者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疼痛进行主观感受评定。分别在给予加巴喷丁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2h、治疗后24h、治疗后48h和治疗后72h进行疼痛评分测定。疼痛缓解度按3级判断分为显效:治疗后VAS评分≤3分;有效:VAS评分在4~6之间;无效:VAS>6为无效。总有效率为各组显效+有效占各组患者的总比率。加巴喷丁治疗组和氟桂利嗪对照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12h、治疗后24h、治疗后48h和治疗后72h进行抽取患者外周空腹静脉血进行CGRP、PKC水平检测。结果1、患者基线资料:本研究共选取68例偏头痛患者,对照组33例,纳入分析29例,治疗组35例,纳入分析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诱因、文化程度、病程(发作频率2-14次/月)及临床表现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VAS评分比较:氟桂利嗪组和加巴喷丁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逐渐降低,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12h、24h、48h和72h分别与治疗前相比,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同期加巴喷丁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3、偏头痛治疗疗效:加巴喷丁组治疗后12h、24h、48h和72h总有效率分别为41.9%、54.8%、67.7%和83.9%;氟桂利嗪组治疗后12h、24h、48h和72h总有效率为13.8%、24.1%、34.5%和55.2%,加巴喷丁组同期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氟桂利嗪组(P<0.05)。4、血浆CGRP水平比较:氟桂利嗪组和加巴喷丁组患者治疗后12h、24h、48h和72h分别与治疗前相比,CGRP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P<0.01),治疗后12h、24h、48h内,同期加巴喷丁组CGRP水平显著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5、血浆PKC水平比较:氟桂利嗪组和加巴喷丁组患者治疗后12h、24h、48h和72h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KC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P<0.01),治疗后12h、24h、48h和72h内,同期加巴喷丁组PKC水平显著低于氟桂利嗪组(P<0.05或P<0.01)。结论1、加巴喷丁能明显减轻偏头痛急性发作期VAS评分,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治疗有效。2、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血浆CGRP和PKC水平增加,血浆CGRP和PKC可能参与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发病机制。3、加巴喷丁能明显减少偏头痛急性发作期血浆CGRP和PKC水平,可能是加巴喷丁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