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京津冀171个县(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93-2012年各县(市)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应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熵值法、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格局及其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绝对差异来看,京津冀各县(市)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均呈不断增大的趋势,说明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处于逐步扩大的阶段,但自2008年以来经济差异扩大的态势趋缓。从相对差异来看,呈现先降低、上升、再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态势。(2)从绝对差异空间分布来看,1993年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市)占22.8%,分布在边缘地带,并且北部所占的县(市)较多。第二类的县(市)占30.4%,分布在偏南部,并且比第一类的分布靠近中心地带。第三类的县(市)占15.2%,其分布更加靠近中心地带。第四类县(市)占到18.2%,分布在北京、天津、廊坊市、石家庄的部分县(市)。第五类县(市)占13.1%,分布在中心地带以及邻近渤海的县(市)。2003年和2012年前三类的县(市)所占比例有所减少,部分县(市)的级别有所变化。从相对差异空间分布来看,1993-2003年间其平均增长率大于15%的县(市)占67.46%,主要分布在南部,其平均增长率大于12%的县(市)占22.89%,分布在承德市和张家口市的边缘地带。2003-2012年间,增长率有所较低,相对差异缩小。(3)通过空间分析来看,自1993年市场体制真正实行以来,经济发达的县(市)逐步从北京、天津、廊坊地区过渡到黄骅、滨海新区、曹妃甸等地区。1993年属于低速增长区的县(市)数量较多。1997年,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较大,与毗邻地区的互动不明显,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低高、高低集聚的县(市)明显减少。2012年各县(市)间的互动加强,但是仍然还有很多县(市)自身发展落后同时周围县(市)经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4)从“热点区”格局来看,1993年热点区分布在北京-廊坊-天津轴线上和个别市区。冷点区域分布在中南部,所占比重很大;1997年热点区域数量有所下降,北京和“北三县”全部下降为次热点地区,热点区域在分布上向东南部转移。冷点区域向北部地区转移,比重有所下降;2002年热点区域的数量减少,分布上大体呈现“T”字型。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域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2007年热点区数量继续减少,主要分布在天津市,次热点地区大致分布在天津的两边呈带状分布。冷点区的县(市)数量继续增多,呈现带状分布;2012年热点区数量有所增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冷点区变化不大。(5)从1993-2012年经济重心的演变趋势图中看出,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津冀中心地区:任丘市、文安县和雄县,经济重心呈现出向东北偏移的趋势。(6)区位潜力值在空间上大体呈现核心-边缘的分布态势。其中,潜力值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廊坊-天津的轴线上,还包括唐山市、沧州市和交通线密布的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潜力值的分布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大体呈现以东北方向为顶点的坡形结构,而西北部为平原结构。北部潜力值差异大,南部潜力值差异较小,并且潜力值位于16~43.5之间的县(市)占绝大部分,区位潜力值分布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