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令留香——文若之死的人类学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huobin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或,字文若,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的首席谋臣,官至汉朝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或不仅出身名门,而且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同时还具有高尚的品格。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战中,荀或的辅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却因为在曹操意图代汉称帝的问题上与曹操意见相左,荀或“以忧毙”。本文基于历史学丰富的史料,从人类学的视角重构了荀或的人生史,重点分析了荀或之死的人类学意义。写荀或一个人并非本文写作目的,作者认为荀或是汉代士大夫群体的杰出代表,从“群体人格”和“个体人格”的角度分析荀或是为了展现士大夫群体的性格。通过分析荀或的死和其间发生的历史现象,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找出了士大夫的权力之源:仪式、话语和书写,并顺着前人的思考进一步探讨“权力”的本质。士大夫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阶层,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国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传承的关键。写作1800年前一位士大夫的人生史是作者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宏观问题思考的一个原点。本文首先从人类学的学科方法角度讨论了本文所使用的人生史这一研究方法。然后,在介绍了荀或所处的时代背景后,结合搜集的相关文献材料,论述了他的家庭背景和他精彩的人生。重点论述了荀或晚年和曹操的矛盾,以及荀或何以忧郁而死。最后,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士大夫获得权力的来源。
其他文献
近代以来,审前程序一直是国外民事司法改革的重心,通过不同类型的审前程序的设计,能很好地将案件进行过滤和分流,或是促进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或是能使案件在开庭前得到充分的准备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重要渠道。积极有效的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
中国社会存在许多的“私了”现象,很多人在发生纠纷之后并不是通过国家法运作机关寻求国家法律的保护,相反,当事人双方直接“和解”或由第三人从中“调解”以化解纠纷。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