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雾化吸入钾离子通道开放剂(potassiumchannelopener)NS1619,观察其对哮喘模型SD大鼠的作用,探讨其对哮喘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为新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用于哮喘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对象,设立对照组,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发方式制成SD大鼠哮喘模型,将实验哮喘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哮喘组、地塞米松组、NS1619组,对不同组别动物给于雾化吸入NS1619、地塞米松或生理盐水,并进行以下指标的观察和检查:(1)对实验模型动物的整体情况进行观察,行肺组织病理检查,对哮喘动物模型的制备作出评价;(2)在设计时间点对各组实验动物作诱喘实验,记录诱喘潜伏时间,比较不同组别间诱喘潜伏时间的差异;(3)对实验动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BALF)中的细胞成份进行分类计数;(4)采用血细胞计数技术对实验动物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5)光镜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6)电子显微镜对肺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
结果:(1)哮喘模型SD大鼠整体情况较对照组差,第21天哮喘模型大鼠激发后均先后出现呼吸急促、点头呼吸、腹肌明显收缩、嘴唇紫绀等表现。3只实验大鼠肺组织病理检测情况基本相似,可见支气管粘膜上皮部分脱落、粘液栓,粘膜下层充血及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内充满红细胞及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肺组织病理检查符合哮喘的特征性改变,亦与相关文献报告相符。对照组实验动物肺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病理改变。(2)哮喘组、地塞米松组及NS1619组实验动物激发后出现症状时间多在20min内,且出现时间及程度不同。对照组诱喘潜伏时间较哮喘组、地塞米松组及NS1619组明显长(P<0.01);地塞米松组及NS1619组诱喘潜伏时间均较哮喘组延长(P<0.05);地塞米松组与NS1619组诱喘潜伏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3)哮喘组BALF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及NS1619组(P<0.01)。哮喘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亦高于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P<0.01),但与NS1619组无明显差异(P<0.05)。地塞米松组及NS1619组间BALF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噬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4)哮喘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NS1619组(P<0.01);哮喘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1)及地塞米松组、NS1619组(P<0.05);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NS1619组(P<0.01)。地塞米松组及NS1619组间淋巴细胞、噬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5)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结构示:大体病理标本见对照组无明显异常,切面挤压无明显液体渗出。哮喘组肺体积略增大,肺表面有新鲜出血点,切面挤压有粉红色液体渗出。NS1619组及地塞米松组肺表面可见淤血点,大鼠肺切面挤压液体渗出较哮喘组轻。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对照组支气管及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血管及小支气管周围无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它炎性细胞浸润。哮喘组支气管粘膜上皮部分脱落,可见粘液栓,粘膜下层充血水肿,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充满红细胞及大量的中性粒细胞。NS1619组与哮喘组比较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较轻微,肺泡内仅见少量水肿液、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及小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亦较哮喘组明显减轻,但较对照组仍有改变。地塞米松组血管及小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亦较哮喘组明显减轻。(6)电子显微镜对肺组织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对照组肺组织肺泡膈及间质无明显异常,肺泡腔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Ⅰ、Ⅱ型肺泡上皮(tapeⅠalveolarepithelial,AT-Ⅰ、tapeⅡalveolarepithelial,AT-Ⅱ)细胞形态正常,AT-Ⅱ细胞中板层体(laminatedbody)形态、结构、数量基本正常。哮喘组肺泡膈间质水肿,可见炎性细胞浸润,AT-Ⅰ、AT-Ⅱ细胞形态有改变,AT-Ⅱ细胞中板层体排空空泡化明显,肺泡腔内可见脱落的管髓体(siphoncorpusmedullare)及明显炎性细胞浸润。NS1619组肺泡膈间质水肿情况较哮喘组明显减轻,肺泡腔内可见少量脱落的管髓体,炎性细胞浸润较轻。AT-Ⅰ、AT-Ⅱ细胞形态改变及AT-Ⅱ细胞中板层体排空空泡化较哮喘组轻。地塞米松组炎性细胞浸润较轻,AT-Ⅰ、AT-Ⅱ细胞形态改变及AT-Ⅱ细胞中板层体排空空泡化亦较哮喘组轻。
结论:(1)SD大鼠哮喘模型的制备是成功的。(2)NS1619能延长实验动物的诱喘潜伏时间提示其可能具有抑制气道高反应性(airwayhighreaction,AHR)的作用。(3)NS1619具有抑制实验动物气道炎性反应及炎性细胞浸润的作用,这可能是其对哮喘SD大鼠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4)NS1619可减轻实验哮喘SD大鼠肺泡膈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AT-Ⅱ细胞中板层体数量、形态、结构的改变,这提示NS1619可能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抑制炎性细胞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的吞噬从而影响哮喘状态下PS系统的代谢,并进而通过分泌PS质和量的改变影响过敏性炎症的保护机制和细支气管及肺泡的功能从而对哮喘动物起作用。(5)NS1619对实验性哮喘大鼠哮喘的防治是有一定作用的,其可能通过抑制支气管、肺组织炎性反应及炎性渗出,并通过减轻PS系统合成和分泌的不平衡状态影响PS质和量的改变影响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功能,从而减轻AHR、减轻气道炎性损害进而对过敏性炎症机体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