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运用三维超声技术重建乳腺肿物,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物的三维超声形态学特征及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Three-dimensional color power angiography)的血流分级和血管形态对诊断及鉴别良恶性的价值;利用3D-CPA定量功能,检测乳腺肿物内血管相关参数,并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乳腺良恶性肿物之间血管定量参数是否存在差异。评价3D-CPA定量功能检测乳腺肿物内血管参数对诊断及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的临床价值。资料和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超声检查乳腺肿物的72名患者。年龄16-75岁,均为女性。所有患者超声检查前均未做任何治疗。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采用GEVoluson730Expert型超声诊断仪,容积高频探头RSP5~12MHz。对72名乳腺肿物患者(77个肿物),在二维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三维重建及3D-CPA,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物的三维重建图像特征、三维超声重建冠状面纠集征、肿物边缘轮廓及边缘特征以及肿物3D-CPA的血流分级及血管形态特征的诊断价值。对其中56名患者经采集3D-US数据,进行3D-CPA重建,采用VOCAL(virtual organcomputer-aid analysis)分析软件,选择三维能量直方图进行分析下列参数:血管形成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血流指数(flow index),血管形成—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flow index,VFI)。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恶性组。对该组乳腺肿物进行3D-CPA血流分级。比较乳腺良恶性肿物内的VI、FI、VFI参数结果及其与乳腺肿物内血流分级的关系。结果:各病理类型三维重建图像有其相对特征性表现。浸润型导管癌为极低回声的肿块,不均匀,有成堆样高回声点,轮廓不规则,冠状面纠集征明显;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等回声,可有分叶,边缘轮廓完整、光滑(包膜),有压迫征象;乳腺腺病边缘清晰或不清晰,与周围组织无完整界面,部分可有周边腺体组织延伸其内;2例乳腺炎性肿块三维图像为不均匀低回声区,与周边组织分界模糊,轮廓不规则;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旋转三维重建图像见扩张的导管内有乳头状肿物,边缘光滑,导管无浸润。乳腺肿物冠状面纠集征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65.79%,特异性94.87%,准确性80.52%,纠集征随着肿瘤最大直径的增大,其敏感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边缘轮廓不规则诊断恶性肿瘤敏感性97.37%,特异性59.00%,准确性77.92%,边缘轮廓不清晰诊断恶性肿瘤敏感性81.58%,特异性71.79%,准确性76.62%。恶性组中,血管形态以不规则型和穿入型为主;良性组,以环绕型为主。不规则型组、穿入型组、抱球型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组3D-CPA血流分级以Ⅰ居多,占(61.54%),恶性组以Ⅲ型为主,占71.05%。三组见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良恶性肿物血流分级的Ⅲ型血管参数VI、FI、VFI值显著高于Ⅱ型相应的血管参数值,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P<0.05)。3D-CPA定量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血管定量参数:恶性组VI=2.356±1.199,良性组VI=0.855±0.787,恶性组FI=36.974±4.577,良性组FI=I31.677±7.452,恶性组VFI=1.058±0.632,良性组VFI=0.333±0.347。恶性组VI、FI、VFI值均高于良性组,两组之间的有显著差异(P<0.05)。以VI≥1.157作为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界值,敏感性87%,准确性77%,特异性68%;以FI≥32.397诊断乳腺恶性肿瘤,敏感性83%,准确性67%%,特异性52%;以VFI≥0.426诊断乳腺恶性肿瘤,其敏感性83%,准确性73%,特异性61%。结论:1、三维重建图像可立体、直观显示乳腺肿物的立体形态、与周边组织的关系以及内部细微结构特征。2、三维重建冠状面,肿瘤纠集征检出率在良恶性肿瘤中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及准确性较高,其敏感性有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3、3D-CPA能够完整、全面、立体的显示乳腺肿物内部血管的形态及血流丰富程度,并可进行半定量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血管形态不规则型、穿入型及血流分级中Ⅲ级与其他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4、乳腺恶性肿物3D-CPA血管定量分析的参数VI、FI、VFI均高于良性肿物,有助于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5、乳腺肿物3D-CPA血管定量分析的参数VI、FI、VFI的值与乳腺肿物血流分级结果一致,可以用来判断乳腺肿物内部血管的丰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