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湿沉降是向湖泊输送氮、磷等营养盐的重要途径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调查研究了环太湖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特征。在2017年1-12月,在环太湖设置了8个采样点,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湿沉降监测调查。分析了环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营养盐的组成、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氮、磷营养盐的湿沉降率和入湖负荷贡献等。其次,在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早期,于太湖西部沿岸进行了密集的原位调查实验,跟踪调查了几次降雨的前、中、后过程中湖体水质的变化,分析了短期湿沉降对太湖水体浮游植物造成的综合影响,并利用GAM模型拟合了湿沉降前后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了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最后,在太湖西部沿岸设置了围隔装置,进行了原位围隔实验。在当地蓝藻水华暴发期,捕捉典型规模的降雨,监测并对比了降雨前后湖泊围隔内水体温度、营养盐浓度及浮游藻类群落的变化,分析了湿沉降对湖泊水质及藻类群落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环太湖大气湿沉降以氮营养盐为主,磷营养盐较少。湿沉降中总氮浓度达到了总磷的几十倍,大规模的降雨会改变湖泊水体的营养结构,从而对水体浮游生物产生影响。不同形态的氮营养盐浓度呈现春、夏季低,秋、冬季高的特点,磷营养盐浓度则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而不同形态的氮、磷营养盐沉降率均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与氮、磷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相反,而与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可见氮、磷营养盐湿沉降率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湿沉降中氮营养盐浓度表现为西北部地区高于东南部地区,磷营养盐浓度则表现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氮、磷营养盐的湿沉降率与其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一致。环太湖湿沉降总氮、总磷营养盐的年入湖负荷分别为7693 t和200 t,占同期入湖河流负荷的33%和16.7%,较以往沉降量有所下降,但占同期入湖河流负荷比重有所上升。(2)湿沉降对太湖水体影响明显,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水体温度,同时向湖体输送一定量的营养盐,促进雨后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影响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环境因子按其影响程度排序为水温>风速>硝酸盐氮.太湖西部沿岸叶绿素a含量随着水温的升高(>20~oC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较低的风速(<3 m/s)有利于蓝藻的漂移集聚,形成水华从而引起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硝酸盐氮易被太湖西部沿岸的浮游植物生长所利用,在蓝藻水华期间浓度下降显著。水温、风速是影响春末夏初太湖西部沿岸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据当地的天气预报,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蓝藻水华的暴发情况进行预测,并合理安排人工打捞等水华防治措施。(3)湿沉降对太湖水体影响显著,接收湿沉降的围隔氨氮、硝酸盐氮浓度均有所升高,主要由于雨水中携带的氨氮、硝酸盐氮浓度高于湖水,进入湖体后抬高了水体的营养盐浓度。湿沉降对水体藻类影响明显,接收湿沉降的围隔藻类生物量在降雨过程中迅速下降,与不接收湿沉降的围隔差异明显,一方面,降雨过程对藻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影响藻类在水体垂直方向的分布;另一方面,湿沉降降低了水体的温度,而水温对藻类生长有显著影响,这些都可能造成浮游藻类优势种的改变,进而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湿沉降对蓝藻门藻类影响最大,接收湿沉降围隔的蓝藻生物量在雨后几天迅速升高,远超不接收湿沉降的围隔,说明雨水为湖泊带来的氮、磷营养盐促进了围隔内蓝藻的生长,导致蓝藻大量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