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退变和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T2 mapping、T2* mapping直方图分析及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s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腰椎间盘退变的T2 mapping、T2*mapping直方图分析研究目的:探索T2、T2*值直方图分析评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表征椎间盘结构异质性以及鉴别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患者及正常人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同时行腰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轴位T2 mapping、T2*mapping成像检查的61例慢性非特异性LBP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394个腰椎间盘。依据退变分级方法Pfirrmann分级将所有椎间盘分为Ⅰ-Ⅴ级。应用后处理软件获得椎间盘的T2、T2*值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中位数、第5、10、25、75、90和95百分位数(5th、10th、25th、75th、90th、95th)、标准差、偏度、峰度和熵。计算椎间盘的T2*伪彩图上“红色区域”的面积占整个椎间盘横截面积的比例,即“红色区域面积比率(Red zone ratio,RZR)”。使用统计学方法探索T2、T2*值直方图参数、RZR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以及它们在LBP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结果:两位放射科医师对394个腰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的观察者内一致性极好(放射医师1:κ=0.847,p<0.001;放射医师2:κ=0.834,p<0.001),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κ=0.715,p<0.001)。椎间盘的各T2、T2*值直方图参数的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901-0.99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为0.878-0.994,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良好到极好。所有T2、T2*值直方图参数与Pfirrmann分级均具有统计学相关关系(p<0.001),并具有区分正常(I-II级)和退变(III-Ⅴ级)椎间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05-0.880(p<0.001)。椎间盘的T2*伪彩图上可以见到明亮的“红色区域”,在直方图中显示为右侧一个单独的峰。RZR的范围为0.517%-30.598%,平均值为9.889%±6.606。RZR与Pfirrmann分级呈高度负相关关系(r=-0.708,p<0.001),且可以区分正常和退变的椎间盘(AUC=0.884,p<0.001),相关系数r及AUC均高于前述所有的直方图参数。所有T2、T2*值直方图参数及RZR在LB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0-0.777)。结论:本研究证实了T2、T2*mapping直方图分析用于检测和评估IVDD的可行性,但其诊断LBP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发现的椎间盘T2*伪彩图上的“红色区域”可能为椎间盘的解剖学、组织学、退变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第二部分髓核和纤维环分界的定量研究:基于T2弛豫时间的高斯拟合直方图分析目的:探讨基于T2弛豫时间的高斯拟合直方图分析定量髓核(Nucleus pulposus,NP)和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界限以及早期精准评估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s degeneration,IVDD)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同时行腰椎常规MRI及轴位T2 mapping检查的61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的394个腰椎间盘。依据Pfirrmann分级方法将所有椎间盘分为Ⅰ-Ⅴ级。首先通过后处理软件获得AF、NP的T2值的平均值(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分别记为Mean1、SD1和Mean2、SD2,以及200组构成直方图的单体素值及频数。然后使用MATLAB软件依据200组体素值及频数生成AF和NP的T2值直方图及高斯拟合曲线。提取两条高斯拟合线的特征参数,包括AF和NP的高斯均值(μ)和半高全宽(W),记为μ1、W1和μ2、W2,并获得反映AF和NP界限的定量参数△μ=μ2–μ1。评估上述定量参数与Pfirrmann分级的关系以及各参数在LBP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两位放射科医师对394个腰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的观察者内一致性极好(放射医师1:κ=0.847,p<0.001;放射医师2:κ=0.834,p<0.001),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κ=0.715,pμ2)。所有定量参数的ICC的范围是0.919-0.979,测量可重复性极好。AF的Mean1、SD1和W1与Pfirrmann分级无统计学相关关系(p=0.202-0.911),μ1与Pfirrmann分级低度相关(r=0.108,p=0.032)。NP的Mean2(r=-0.630)、SD2(r=-0.422)和W2(r=-0.652)与Pfirrmann分级中度负相关(p<0.001),μ2(r=-0.714)和△μ(r=-0.751)与Pfirrmann分级高度负相关(p0.05)。对于区分I和II级、II和III级、III和Ⅳ级,W2具有比SD2高的AUC(p=0.008;0.002;0.000)。在区分I和II级、II和III级、Ⅲ和Ⅳ级时,μ2+W2+△μ组合的AUC显著高于Mean2+SD2组合(p=0.048;0.000;0.000)。所有的定量参数在LBP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0.978)。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应用基于T2弛豫时间的高斯拟合直方图分析定量椎间盘的AF和NP的界限的可行性。较传统的平均值或SD,该方法得到的高斯拟合定量参数与Pfirrmann分级具有更强的相关性和更好的区分不同退变分级的能力,特别是反映AF和NP界限的高斯参数△μ。第三部分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T2 mapping、T2*mapping直方图分析及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索T2、T2*值直方图分析用于评估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Facet joint osteoarthritis,FJOA)的可行性,并探索FJOA与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s degeneration,IVDD)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同时行腰椎常规MRI及轴位T2 mapping、T2*mapping检查的61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共394个腰椎间盘,788个腰椎小关节。分别依据Pfirrmann和Weishaupt分级方法将IVDD分为Ⅰ-Ⅴ级、将FJOA分为0-3级,并按照年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入5个年龄组。计算每个年龄组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的退变比率:退变比率=异常个数/总数。使用后处理软件获得椎小关节的T2、T2*值直方图参数。评估T2、T2*值直方图参数与Weishaupt分级的关系以及鉴别正常和退变椎小关节的能力。比较不同年龄组椎间盘及椎小关节的退变比率的差异,探索“三关节复合体”中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直方图参数的相关性以及退变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两位放射科医师对788个腰椎小关节的Weishaupt分级的观察者内一致性(放射医师1:κ=0.422,p<0.001;放射医师2:κ=0.454,p<0.001)及观察者间一致性中等(κ=0.405,p<0.001)。20-29岁组包含22名受试者的109个椎间盘和218个椎小关节,30-39岁组包含18名受试者的87个椎间盘和174个椎小关节,40-49岁组包含16名受试者的80个椎间盘和160个椎小关节,50-59岁组包含有13名受试者的59个椎间盘和118个椎小关节,60-69岁年龄组包含12名受试者的59个椎间盘和118个椎小关节。5个年龄组椎间盘的退变比率依次为15.60%、22.99%、56.25%、93.22%、94.92%,椎小关节的退变比率依次为36.7%、39.08%、43.75%、64.41%、73.73%。仅T2值的一些参数(平均值、中位数、第5、10、25和75百分位数)的测量可重复性良好(ICC=0.777-0.875),其他参数的测量可重复性由低到中等不等(ICC=0.158-0.684)。仅T2值的平均值、中位数、第5、10、25、75百分位数、偏度、峰度以及T2*值的平均值与Weishaupt分级具有低度相关关系(|r|=0.072-0.246,p<0.05)。仅T2值的平均值、中位数、第5、10、25、75百分位数、偏度和峰度具有鉴别正常(Weishaupt 0和1级)和退变(2和3级)椎小关节的能力(AUC=0.546-0.620)。“三关节复合体”中椎间盘与椎小关节的退变分级间呈低度正相关关系(左:Kendall’s tau-b=0.256,p<0.001;右:Kendall’s tau-b=0.300,p<0.001),两椎小关节间的退变分级呈中度正相关(Kendall’s tau-b=0.541,p<0.001)。椎小关节T2值的10th(p=0.045)、T2*值的平均值(p=0.004)、75th(p=0.015)、90th(p=0.044)和熵(p=0.001)在LBP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于39岁的年龄组中,椎小关节的退变比率高于椎间盘。“三关节复合体”中椎间盘和椎小关节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不如成对的椎小关节间的相互关联性强。T2、T2*值直方图分析对诊断FJOA的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椎小关节的部分T2、T2*值直方图参数(包括T2值的10th、T2*值的平均值、75th、90th和熵)具有鉴别LBP患者和正常人的潜在诊断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体积保留率不足是目前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亟需解决的首要难题,移植过程难以避免油滴植入及继发的炎症反应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基于基质血管组分(SVF)的移植技术去除了脂肪组织中部分油滴并凝聚活性成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体外可保存时间较短和残存油滴仍然影响SVF技术移植效果的稳定性。诱导自体细胞在受区再生脂肪的原位组织工程技术可能突破体积保留率不足瓶颈。本论文将脂肪组织制备成无油滴纳米囊泡,
【目的】研究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中UHRF1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分析UHRF1在人和小鼠睾丸支持细胞中的表达和定位,并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小鼠条件性敲除支持细胞中Uhrf1基因的模型,进一步探究小鼠支持细胞中UHRF1对精子发生的影响。【结果】UHRF1在人和小鼠睾丸部分不成熟支持细胞中表达,而在成熟支持细胞中不表达,体外促增殖环境可诱导成熟原代支持细胞UHRF1重新表
研究背景和目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其肝脏炎症多呈慢性进行性,在欧美国家更为多见,我国AIH发病率尚无具体统计数据,但近年报道的病例数量显著增多。AIH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相关领域基础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AIH的早期临床诊断困难,高度依赖肝脏穿刺,早期诊断和治疗与疾病预后极为相关。使用免疫抑制
宇宙中有大量较暗的天文学现象无法被电磁手段观测到,引力波则不受此影响,为研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引力波有多种探测手段,包括地面引力波探测、空间引力波探测、脉冲星计时阵列等。不同探测手段的灵敏区间不同,其中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灵敏频段主要为m Hz。天琴是地心轨道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器,探测灵敏区间为10-4-1Hz。位于天琴灵敏频段的引力波源十分丰富,包含银河系内双白矮星、大质量双黑洞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科育人能将教学与育人紧密相连,将育人价值落到实处。教师要站在学科育人视角下,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发掘教材建立育人主线、活用资源拓宽育人途径、建立联系丰富育人活动、与时俱进创新育人形式,通过学科育人,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由于各向异性非球形粒子在空间结构上的不对称性,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等特点而表现出格外优异的物理、化学、光电性能,从而在生命科学、液相催化、药物靶向运输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论文以具有中心凹槽的血红细胞状形貌的非球形粒子(Red Blood Cell-like particles,RBC-like)为研究对象,基于单分散各向异性RBC-like可控制备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各向异性RBC-like的自组装
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技术创新扮演着重要角色,Rosenberg(2004)认为一个国家85%的经济增长可归因于技术创新。公司作为研发创新的主体,对国家的创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有大量学者基于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视角研究了公司的创新活动。但是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比较集中,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更加严重。对于中国公司创新的研究,从控股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因其高吞吐量、低延迟以及低能耗等特点,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HDD)以缓解内存和外存之间的性能鸿沟。然而随着计算机系统并行能力的提升和云计算技术的普及,不同种类I/O密集型负载共享存储设备的场景日益常见,设备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现有I/O资源调度方法无法公平地将SSD的资源分配给并发负载。在软件层,基于H
光学成像技术尤其是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和光声成像技术能够对各生命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实现可视化的、无创实时动态的监测,便于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各种疾病的发展机制。合理设计的可激活式的荧光/光声探针能够根据特定生物标志物的活性,从而改变荧光/光声信号,达到双模式检测和成像的目的。本论文主要以喹啉盐受体为基本骨架,分别构建了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过氧化氢激活型纳米诊疗体系、一氧化氮激活型纳米探针和硝
研究目的:放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可以实现对原发肿瘤的局部控制,但放疗在肿瘤微环境中引起的复杂变化也可能改变肿瘤转移的风险。放疗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对实体瘤进行放疗后,肿瘤患者血液中具有辐射特征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增多,且这些CTCs具有增殖活性;另一方面,放疗导致肿瘤细胞损伤,释放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