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断面城市公路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与施工方法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1000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公路隧道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修建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隧道断面大,特大断面隧道所承受的荷载较为复杂,力学特性与一般隧道有所不同。此外,大断面隧道的施工对邻近建筑的影响也较大,因而特大断面城市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隧道变形与沉降控制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变截面隧道而言,受截面变化的影响,其支护结构力学特性与变形规律也更为复杂。本文依托火凤山隧道工程,通过文献调研、现场监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特大断面城市公路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开展了研究,分析了隧道施工对建筑的影响。并根据数值计算结果,进一步对特大断面段与变截面段的施工方法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分别对17m特大断面段与21m特大断面段的隧道变形、围岩压力及钢拱架内力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特大断面隧道竖向相对变形值较净空收敛相对变形值更大,约相差3-5倍。同时,特大断面隧道围岩压力与钢拱架轴力呈现上部大下部小的分布规律,且拱腰处钢拱架内力值相对较大。(2)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了特大断面段隧道支护结构力学特性研究,并建立特大断面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状隧道的开挖过程。结果表明特大断面隧道竖向相对变形值较水平方向相对变形值更大,且这种差异随隧道断面形状的增大而增加。对特大断面隧道支护结构而言,两侧拱腰处的最小主应力值相对较大,且应力值随隧道断面形状的增大而增加。建筑桩基由于隧道开挖产生的沉降值小于允许值20mm,桩基间不均匀沉降值约为最大沉降值的50%。(3)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变截面段隧道支护结构进行了探究,并与特大断面段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变截面段支护结构在截面变化处均存在应力集中,影响范围为渐变段起始位置处前3m范围内,截面变化对围岩位移的影响范围约为渐变段前后15m范围内,且三种变截面段下截面变化对围岩位移与支护结构的影响范围相同。同时,变截面段隧道开挖引起的桩基不均匀沉降值较特大断面段更大。(4)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特大断面段及变截面段隧道的施工方法进行优化。通过对比施工工法发现,特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明显优于CRD法与CD法,而CRD法与CD法下的围岩位移值及支护结构应力值较为接近。通过对比施工工序,优化后的施工工序可有效降低特大断面隧道段施工过程中临时支护的应力值,且CD法下的改善效果较双侧壁导坑法更为明显。变截面段隧道采用突变开挖时,截面变化对支护结构应力的影响范围主要为截面突变处5m范围内,较原施工方法的影响范围更大,应力值增加了13%-48%,塑性区面积也有所增加。
其他文献
矿山法隧道施工过程中粉尘的产生不可避免,施工作业人员长期暴露高浓度粉尘中,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而传统的通风控尘效果有限。基于此,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造理论和方法(2019YFC0605104)开展研究,文章通过理论分析、现场测试、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矿山法施工隧道喷雾降尘技术的研究,主要得到如下几条结论:(1)通过对典型喷雾降尘理论的分析,明确了雾滴粒径、
随着我国隧道建设的迅猛发展,隧道建设环境日益复杂,遇到的特殊地质情况也日益增多,其中不乏高水压富水地层的山岭隧道,这就涉及到许多地下水的处理问题。在我国以往山岭隧道的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处理措施多是以排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地层水环境造成破坏。隧道施工开挖过程中过量排放地下水,一方面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破坏生态环境,对地表植被生长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用水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容易威胁到隧道围岩和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不断推进,由于受线路路线走廊带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在我国西部地区形成了长距离连续隧道群。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路段隧道间距近、隧线比高、洞内外视觉环境差异大、连续进出隧道驾驶员心理状态不稳定等因素都是交通事故的诱因,因此,系统地研究长距离连续隧道群的路段特点,探明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路段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状态,对不同特点的长距离连续隧道群进
学位
学位
山地临坡建筑在泥石流冲刷作用下容易发生损毁,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房屋结构遭受泥石流冲刷是一种复杂冲击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研究其耦合动力学响应对山地建筑规划与防灾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房屋结构在泥石流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与防护设计依然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针对此,本文结合冲击动力学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地勘察和试验等多种手段,构建了框架结构建筑—泥石流耦合作用数值模型以及防护结
合理的轮轨型面匹配有助于保证行车安全、改善车辆运行品质、降低轮轨磨耗和伤损、提高服役寿命等。当下,我国地铁线路中轮轨型面匹配不一,关于轮轨型面匹配的问题,在普通区间线路上的研究涉足较多,而在道岔区的研究几乎为零。因而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几种常见的地铁车轮型面进行对比,从而获得较为良好的轮轨型面匹配组合;另外,考虑到地铁道岔区轮轨关系复杂、侧向过岔亟需提速和曲线尖轨损伤严重、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对我国现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基础建设尤其是铁路隧道的修建成井喷式增长,在如此之多的隧道修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软弱围岩地段,开挖过程中极易出现掌子面失稳的情况,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扰。全风化红砂岩是一种成分复杂,结构多变,具有特殊力学性质的岩土材料,具有遇水软化、易崩解的特征,稳定性较差,在隧道施工期间红砂岩遇水后极易出现流砂、失稳现象。而目前针对全风化红砂岩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