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比较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填充C3F8气体与硅油对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差异。方法研究在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共30例30眼,患者均为初次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气体填充组15例15眼,硅油填充组15例15眼。术前对患者行详细的眼部前后段检查:包括裂隙灯、90D前置镜、三面镜、间接眼底镜、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眼压、眼部A/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气体填充组行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内填充14%C3F8气体;硅油填充组行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内填充硅油。分别于术后1周、2周、3周、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不少于1个月,观察的指标有:视网膜是否复位、黄斑裂孔是否闭合、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不同眼内填充物对于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分析手术前后黄斑区结构变化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联。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的术后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86.67%、93.33%,两组一次性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20.00%、66.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硅油填充组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较气体填充组高。2.术后logMAR-BCVA: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分别为1.27±0.35,0.97±0.29,两组术后logMAR-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1,P=0.017),硅油填充组术后BCVA较气体填充组改善。3.术后黄斑区IS/OS连续与IS/OS断裂患者的BCVA提高率分别为92.30%、4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术后黄斑区IS/OS连续者BCVA提高率显著高于IS/OS断裂者。4.术后并发症: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的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为20.00%、33.33%,两组白内障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2);气体填充组和硅油填充组高眼压的发生率分别为13.33%、40.00%,两组眼压升高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结论C3F8与硅油在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差异,但填充硅油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均高于填充C3F8;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与光感受器内外节链接的连续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