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情趣的创造是儿童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论文通过对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快乐王子》两个汉译本(袁德成译、苏福忠和张敏译)中童趣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特色词汇和修辞手段以及总体语言特征进行语料统计和文体功能对比分析,探究儿童文学翻译规范。 《快乐王子》两译本总体语言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袁译的词汇密度要高于苏译,说明苏译的文本更加简单,更有利于儿童阅读理解。但是,两者的词汇密度差异并不显著,而且都要高于原文,说明翻译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通过数据对比,较原文而言,两个译本在句长这一环节都处理得比较好,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译者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的特殊性,符合儿童文学童趣中所强调的儿童语言短小精悍、结构简明的文体要求。其中,苏译稍胜一筹。 特色词汇层面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叠音词、拟声词、感叹词、以及儿化音。本研究采用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儿童文学中的特殊词汇。我们利用PowerGREP、Hyconc等软件分次提取有研究价值的特殊词汇,发现两个译本都大量使用了四类特殊词汇,但是,两者在使用频率上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叠音词在苏译中出现了64次,而袁译只出现了28次,儿化音在苏译中出现了27次,而袁译中仅有9次,感叹词在苏译中所占比例达到了2%,而在袁译中只占到了0.58%。通过对两译本的对比分析发现,特殊词汇的使用频率与儿童文学童趣的创造是成正比的,苏译更能满足小读者的需求。 论文通过对反复、尾韵、比喻、排比和拟人五个维度的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儿童文学作品如何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创造童趣。研究利用语料库工具检索、提取原文和两译本中的修辞手法,并统计其数量,从而折射出译本与原文的异同之处,我们发现两译本对反复、比喻、排比、拟人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原文,这些修辞手法起到了丰富儿童文学童趣,促进儿童语言习得,和提升他们对美的感受和意识的文体作用。随着进一步仔细研读,还能发现两者在具体的翻译手法上还是求同存异的:苏译中多次出现尾韵,在所有的修辞手法中占到了9.5%,这就大大增强了译文的韵律美,而袁译全文都未涉及。 本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对翻译研究有所贡献。理论上,本研究通过对特殊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语料库文体学分析揭示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特征,进而探讨了儿童文学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至今从特殊词汇和修辞手法视角研究儿童文学中的童趣鲜有涉及,本研究结果将证明研究初期观点——儿童文学作品是可以通过特殊词汇和修辞手法来体现童趣的。 方法上,本研究尝试借助语料库手段,考察儿童文学翻译中特色词汇与修辞手段的分布规律和语体功能,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探索一种创新模式。该模式融合了语料库翻译学与文体学视角,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采用了多种科学分析工具,包括AntConc、PowerGREP、和Hyconc等,有助于拓宽翻译学的研究方法领域。基于语料库的儿童文学中的其他语体功能如特殊语法句式、特殊叙事结构等将在未来研究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