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篇章语法研究--篇章的主题、展开及构造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e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篇章”,就是为了进行交流而产生的拥有一定文脉的句子的集合。也被称作谈话(Discourse)或者文章(Text)。篇章还可以分为口头表达篇章和文字篇章。“篇章”在功能、构造、运用等方面与它的构成要素“句子”有很多不同。为了研究其不同之处,便应运而生出“篇章研究”或“篇章分析”。日语篇章研究主要有两大方向。一个方向是着眼于篇章是如何通过句子、词汇的组合而构成的、关于篇章结构的研究。这类研究以久野(1978)、牧野(1980)为代表。另外一个方向是着眼于人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时,特别是在涉及到人际关系时如何运用语言的研究。这类研究和语用学有着深刻的关联。但是这两类研究并不是分割开来毫无关联的,通常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   本论文以一个句子以上的篇章为研究对象,把句法论扩展到篇章中,着眼于篇章主题的展开,描述篇章的构造,并尝试总结让篇章成为有一定含义的句子集合体的接续表现、主题省略、叙述表现等要素的语法规律。通过这些分析,本研究最终要达成的目的一共有五点。分别是:提取日语篇章的特征;构筑篇章主题展开的模型;日语接续表达对篇章展开的贡献;通过篇章主题的省略与不省略总结日语助词“ハ”的篇章构成功能;区分非过去时态「非タ系列」的“属性现在”和现在时态的“历史现在”,并对与“のだ”相结合的叙事表达进行考察。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研究的概观。在第一章中,明确了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并对本研究采用的日语篇章研究术语进行说明。第二章回顾篇章研究的历史进程以及相关先行研究的内容,并指出了其问题所在。第三章中,以布拉格学派提出的主题展开模型为切入点,指出其理论的缺陷,并重新构建主题展开的模型。在研究篇章的构造的时候,可以想象,主题与它的解题即述部是构成篇章的主要骨架。布拉格学派的主题展开模型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及示意作用,但是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它的模型和其对模型的解释之间存在无法对应的缺陷。本研究以布拉格学派的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日语篇章的实例进行分析,修正布拉格学派的模型,引入新的概念并进行解释。可以说,对篇章构造的研究,最重要的莫过于弄清楚主题是怎样展开的。本论文修正的篇章主题展开模型是理解篇章的非常有效的手段。篇章拥有主题展开的模型,这些模型反过来也勾勒出篇章的轮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当篇章主题及其展开的模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篇章构造研究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强。因此对主题展开的模型的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主题是篇章的核心,它决定着篇章的属性。篇章是在说些什么,要由主题来决定。因此,主题也是篇章要说明的对象。但是,日语助词“ハ”提示的是已知的主题,所以它把有效信息传达给读者的能力就非常低。而能够担任向读者传达信息功能的是篇章的解题。属于未知信息的解题把有关主题的周边信息集中起来,并对主题进行阐释说明,因此它的信息传达能力就非常强大。本论文通过一系列论证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着重对日语中的接续表达进行分析。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接续表达可以被视作理解篇章的一个有效标识。接续表达起到向读者提供篇章前部和后部之间是添加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是逆接关系的作用。当篇章中使用接续表达的时候,篇章的语境文脉关系将被限定。而正因为这种关系被限定了,读者对篇章的推论也变得容易。而且,在篇章理解过程中,读者往往一边理解着篇章,一边有意识地在头脑中让前后内容产生关联。这种倾向也使得篇章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篇章的连续性也因接续表达的存在而体现得更顺畅。而当读者阅读没有示意连续性的接续表达的篇章时,读解篇章显得非常困难。条件接续的顺接或逆接承担较大的读解的责任,接续效果也非常明显。因此,由这些接续表达引领的后续内容往往成为篇章的重点。相对的,列序接续的添加或同格的接续表达承担的读解责任就非常小,自然其接续作用也比较低。本论文在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关于各个接续表达后续内容是否能成为篇章的重点,均得出了结论。对让篇章形成一个有机体的接续表达的功能的研究,是本论文的核心。   第六章中,主要分析了主题的省略和不省略。三上章(1960)提出了“ハ的跨越句号功能”。根据这个解释,当一个句子因前句而省略了主题,那么“ハ”就拥有对这一系列句子的统治功能。但是,针对“ハ”的这种后方延续统治力的篇章构成功能,“省略”本身也拥有对包含省略现象以及之前的篇章的统治功能。这是本论提出的观点之一,即“省略”的前方追溯统治力的篇章构成功能。接下来,当原来的主题已经在语境中无法继续维持时,“ハ”可以对主题进行提示,并具有表明该主题依然存在的功能。本论文通过论证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这个再提示功能,可以把该句子和前面的篇章统合起来。   第七章中,对篇章的叙述表达即“过去时态系列「タ系列」”和“非过去时态系列「非タ系列」”进行了分析。但是,在分析了市川(1978)后,发现“非过去时态系列「非タ系列」”仍然可以进行细分化操作。而且,通过分析发现“非过去时态系列「非タ系列」”的“非现在时态「形容詞、形容動詞と名詞」”和“现在时态「ル系列」”分别表示“属性现在”和“历史现在”。而且当这些叙述表达和“の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除了表示说明的意思之外,还表明对于书写篇章的作者来说过去和现在是紧密相连的。并且通过具体篇章分析得出,如果使用“~るのでぁる”,表明作者向读者进行的说明直到现在都是有效的的结论。   第八章中,在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回顾的同时,也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最后还提出今后的课题。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阐释学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阐释翻译理论,从而避开了传统翻译理论所体现的原作者中心论,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不管是“语内”还是“语
日常交流中称谓语被广泛使用,许多国内外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称谓语进行了研究。本篇论文通过选取语境理论,《红楼梦》中对两个主人公黛玉和宝玉的称谓为语料,来研究语境对宝黛称
在本文中作者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出发分析了《勿失良辰》中的主人公威尔姆。文中论证了这位四十多岁的犹太人威尔姆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物欲横流的喧嚣世界,人际关系的
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习得途经和重要的语言技能,听力理解曾被一些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研究。其中听力焦虑和听力策略培训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
否定在儿童语言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十分重要。此前关于儿童否定获得的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否定概念在儿童语言中出现的顺序和否定词在儿童否定句中所处的句法位置。虽
英籍印裔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是后殖民文学领域中的先锋,同时被称为“后殖民文学教父”。《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一部作品,因此对这样一位杰出作家的后殖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