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不同方法处理氧化锆表面后用剪切实验测试其与饰瓷的剪切强度,探讨不同处理方法对氧化锆与饰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牙科打磨机夹持超薄切片以1.5×104r/min的速度将氧化锆瓷块胚体切割并按厂商推荐的烧结程序进行烧结,形成12mm×8mm×4mm的长方体状氧化锆瓷块28个。每个瓷块选取一面(12mm×8mm)用金刚砂磨石沿一个方向打磨,作为处理面。根据氧化锆表面不同的处理方法,将28个氧化锆瓷块随机分为四组(n=7)。A组为对照组,即氧化锆表面只经打磨不再做任何处理。B组为喷砂组,将氧化锆瓷块置于喷砂机中用100目Al2O3距离氧化锆处理面约1cm处,以0.3MPa的压力行喷砂15s。C组为热酸蚀组,将氧化锆瓷块放于装有80ml甲醇,20ml 37%浓盐酸及0.2g FeCl3的混合溶液的密闭反应釜中,置于100℃水浴锅中进行30min酸洗。D组为喷砂+热酸蚀组,即氧化锆瓷块表面先进行同B组的喷砂处理,然后蒸馏水超声清洗2遍,每遍3min,干燥后进行同C组的热酸蚀处理。将上述四组处理后的氧化锆瓷块用流水冲洗后,放于蒸馏水中超声清洗3min,再置于无水乙醇中超声清洗2遍,每遍3min,干燥后待用。从上述四组中按抽签法各随机抽取两个氧化锆瓷块,其中一个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微观结构,另一个用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其晶相结构,并计算单斜相氧化锆的相对含量。在剩余氧化锆的处理面用粉浆涂塑法堆塑饰瓷,形成5mm×5mm×3mm的长方体,然后按厂家要求烧结程序进行烧结,再用自凝树脂包埋于自制的模具中,制成剪切实验标准测试试件。最后将标准测试试件固定于万能材料测试机上,以0.5mm/mim的加载速度进行剪切实验直至饰瓷崩裂瞬间,记录此时的剪切力F(N),并用压强公式P=F/S计算剪切强度P(MPa),其中S为氧化锆与饰瓷的结合面积,单位为(mm2)。采用SPSS13.0软件对上述剪切实验所测得的剪切强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扫描电镜观察结果:A组:氧化锆表面呈现规则的方向大致相同的“鳞片”状结构;B组:氧化锆表面可见许多大小较一致的凹凸不平的“山峰”状结构,其间散在分布一些细小的裂隙;C组:氧化锆表面可见许多不规则排列的球状结构团抱在一起;D组:氧化锆表面呈现出许多较高的“山峰”状结构,“山峰”间为较深的裂隙。2 X射线衍射观察结果:从各组X射线衍射图中可以看到,4组的衍射峰大致相同,主峰都为T(101)峰,并且都出现了M(111)峰,但M(111)峰相对衍射强度都比较小。4组出现的单斜相氧化锆相对含量依次为:12.40%,16.28%,12.99%,15.16%。3剪切实验结果:各组剪切强度值为:A组(15.96±3.44)MPa;B组(20.58±2.21)MPa;C组(26.28±2.86)MPa;D组(22.51±1.94)MPa。各组剪切强度值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四组剪切强度值的总体均数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再对4组剪切强度值采用SNK-q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A组的剪切强度值最小(P<0.05);C组的剪切强度值最大(P<0.05);B组和D组的剪切强度值的总体均数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热酸蚀法可以显著提高氧化锆与饰瓷的结合强度,且造成的氧化锆晶相结构的改变及微裂纹的形成较少,可以初步认为是理想的氧化锆表面处理方法。2喷砂及喷砂+热酸蚀法也能提高氧化锆与饰瓷的结合强度,但效果不如热酸蚀法显著,且出现氧化锆晶相结构的改变及微裂纹的形成较多,建议临床上可以用热酸蚀法替代喷砂法,以获得更好的结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