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文学翻译中人际意义重构的探索——以《夏洛特的网》的两中文译本为例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fe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文学翻译在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方面都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然而,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这一文学翻译分支的研究却依然是很少问津。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早期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儿童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扩展阅读量,对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各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儿童文学译作数量逐年上升,因此迫切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开专门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   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及思维能力等先天性的因素决定了儿童更愿意接受生动、活泼和有趣的故事内容,因而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创作各种生动、丰满、可信的角色来教育儿童。基于儿童文学这些特征,儿童文学翻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原文本中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否很好的衬托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判断儿童文学翻译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语言学理论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除了具有表达讲话者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即语言的人际元功能,其中包括语气和情态两大系统。因此人际功能对儿童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解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为基础,针对儿童文学的特征,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收集了儿童文学作品《夏洛特的网》及其任蓉蓉和康馨汉译本中的语气和情态系统的相关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数据的异同,本文探讨了两位译者使用的语言的不同,并分析了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特有的人际功能。分析研究得出,在翻译《夏洛特的网》时,两位译者都考虑到了情态系统和语气系统对人际意义的塑造,但是任蓉蓉译本较成功的塑造了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好的传达了原文本的人际功能。本文验证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试图为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在人际交流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而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留学也越来越多,因而研究国际留学中网络社会支持恰逢其时。本研究采取了“U型曲线理论(The U-Curve Theo
文学作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注定了翻译活动的进行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生长的文化背景也密切相关。翻译不只是语言层面上的交流,而是要体现出
企业年报是上市公司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企业年报除披露大量财务信息外,同时披露包括总裁致辞、董事会报告等各类非财务信息。解读非财务信息有
学位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日渐显著的西方文化价值观渗透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比探究中美文化维度对中国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影响。  以霍夫斯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