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心力衰竭(HF)逐渐成为威胁当代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心衰的发病发展机制也被广泛地研究和探索。近年来,心肌重塑作为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长期的心肌肥大被认为是心衰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近研究显示,长时间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过度激活参与了肥大心肌转向衰竭的发生机制,其部分过程很可能与JAK-STAT信号途径有关。JAK-STAT信号途径是前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的作用途径之一。有实验表明,心衰发生后抑制JAK-STAT信号途径可以抑制心肌肥大,减轻心肌损害。但该途径中,不同的因子在激活后具有相反的作用。其中,STAT3主要发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相反的,STAT1则相对具有促进心肌细胞凋亡作用。而两者激活时间略有不同,STAT3较STAT1更早激活。因此,本实验拟在建立心衰模型的同时予以抗体干预,以进一步验证STAT3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探索早期应用白介素17抗体能否通过干扰JAK-STAT途径影响STAT3的水平,从而抑制其在心衰早期的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研究方法实验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只,体重(250±20)g,给予常规饲养。随机分组: A:抗IL-17心衰组(n=5);B:IgG心衰组(n=5);C:心衰对照组(n=5);D:空白对照组(n=5)。阿霉素(ADR)诱导心衰:A、B、C三组:腹腔注射ADR,用生理盐水将ADR配制成2mg/ml溶液,给药8次。予以第2、4天ADR1mg/kg.ip,第6、8天ADR2mg/kg.ip,第10、12天ADR3mg/kg.ip,第14、16天ADR4mg/kg.ip,累计ADR总量20mg/kg;D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同时予以干预措施:A组:抗大鼠IL-17抗体腹腔注射(100μg /0.8mlPBS);B组:同型IgG1腹腔注射(100μg/0.8mlPBS);C、D两组:腹腔注射0.8ml PBS。以上操作分8次进行,于每次给予阿霉素注射后进行(0.1ml/次)。进行行为体征观察,体重称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射血分数(EF)的测定,并加以比较。心功能检测完毕后,取出肺组织、肝脏、肾脏和心脏。肺组织、肝脏和肾脏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形态学变化。心脏采用分析天平称取质量,计算心脏重量指数(HWI)。部分组织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心肌损害程度。其他组织采用快速冷冻液态氮-80℃保存,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p-STAT3及t-STAT3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结果行为体征变化:A、B、C三组均明显出现慢性心衰现象,D组状态良好。体重变化:A、B两组体重明显下降(p<0.05),C组体重相对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D组体重明显增加(p<0.05)。A、B、C三组大鼠终末体重明显小于D组(p<0.05),A组终末体重明显小于B、C两组(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IVST:A、B、C三组明显大于D组(p<0.05),A、B、C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LVPWT:A、B、C三组明显大于D组(p<0.05),A、B、C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EF:A、B、C三组明显小于D组(p<0.05),A组明显小于B、C两组(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HWI:A、B、C三组明显大于D组(p<0.05),A、B、C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肺、肝脏及肾脏病理学变化:心肌:A、B、C三组均出现明显的心肌损害表现,以A组更为严重;肺:A、B、C三组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肺损伤,以A组更为严重;肝脏:A、B、C三组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肝脏损害,三组间差异不明显;肾脏:四组表现均基本正常。D组各脏器表现正常。p-STAT3: A、B、C三组较D组明显增加(p<0.05);A组明显少于B、C两组(p<0.05);B组明显少于C组(p<0.05)。t--STAT3: A、B、C三组较D组明显增加(p<0.05);A组明显少于B、C两组(p<0.05);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IL-17抗体在心衰早期抑制JAK-STAT途径,明显减少了STAT3的激活及表达,削弱了STAT3的心肌内源性保护作用。因此,IL-17在心衰的早期可以诱导心肌组织STAT3的产生和活化,从而发挥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