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对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5w56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对老年患者全麻术中脑组织氧饱和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研究内容:选取2019年8月-2019年12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择期全麻骨科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总计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63例,根据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下降的程度进行分组,MAP下降小于入室血压值20%为A组(麻醉诱导后无低血压组),将MAP下降大于等于入室血压值20%为B组(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组),对于B组,再进一步划分为B1组(20%≤MAP下降<30%),B2组(30%≤MAP下降<40%),B3组(MAP下降≥40%)。纳入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持续性难以纠正的低血压,有2例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故剔除,最终纳入患者60例。术前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访视,记录患者的一般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ASA分级、既往病史等,患者入室后常规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输注平衡盐液体,在患者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测量患者的动脉血压(IBP)并行血气分析,监测患者术前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血红蛋白(Hb)情况,监测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 O2),脑氧饱和度(rSO2)及体温。记录患者入室后(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手术开始后30min(T4)、手术开始后1h(T5)、手术结束时(T6)的HR、rS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 CO2)、Sp O2等各项指标。收集整理数据,所得数据结果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年龄、体重、BMI指数、血红蛋白浓度、糖尿病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的患者身高偏低,女性比例高,合并高血压病史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患者经过麻醉诱导后出现低血压的有30例,发生率为50%。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中,16名MAP下降在20%-30%之间(B1组),占低血压患者的53.3%,9名MAP下降在30%-40%之间(B2组),占低血压患者的30%,5名患者MAP下降≥40%(B3组),占低血压患者的16.7%。3、所有患者rSO2在T3、T4、T5、T6各时间点,与入室后(T1)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相比,T4、T5、T6的rSO2数值继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患者的MAP在T2、T3、T4、T5、T6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相比,患者的MAP在T3、T4、T5、T6都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患者的Et CO2在T2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相比,患者的Et CO2在T3、T4、T5、T6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患者的HR在T2、T4、T5、T6时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T2相比,患者的HR在T3、T5时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的心率在麻醉诱导后明显下降,在气管插管后明显升高。4、麻醉诱导期包括入室后、气管插管前和插管后(T1、T2、T3)三个时间点,其中麻醉诱导后无低血压组(A组)患者在入室后、气管插管前和插管后(T1、T2、T3)各时间点rSO2数值的升高没有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低血压组(B组)患者气管插管前(T2)和插管后(T3)rSO2数值相较于入室后(T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rSO2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B1组(20%≤MAP下降<30%),B2组(30%≤MAP下降<40%),B3组(MAP下降≥40%)患者在入室后、气管插管前和插管后(T1、T2、T3)各时间点,rSO2数值变化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5、患者的基线rSO2与术前的血红蛋白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422,中等相关;患者的基线rSO2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0.464,中等相关;患者的基线rSO2与患者性别无关。研究结论:1、麻醉诱导期的低血压是围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50%。2、可能基于神经血管耦合和大脑自动调节功能的完整性,麻醉诱导期的低血压并不会导致rSO2的明显下降,麻醉诱导引起的短时间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并不会对rSO2造成明显的改变,rSO2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手术中的运用可以为麻醉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评估。3、患者的基线rSO2与术前的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性,与年龄呈负相关性,与患者的性别无关。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对城市历史地段的功能置换与更新改造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间肌理的存续出于其对城市形态起到的重要作用又成为工作重点。但当前诸多规划思路与方法尚未做到因地制宜,造成城市空间肌理混杂,形态传承脉络断裂的现象,亟待科学的方法论对其进行指导。与传统的城市分析方法相比,量化研究和数字化生成技术成为在给城市历史地段更新设计工作中的技术支持。对街道网络各项特征性质的量
大型高密度城市发展背景下,建筑声环境对居民心理及生理影响问题越来越凸显。在噪声问题解决方案中,吸声是广泛且灵活的控制手段之一。不同吸声材料适用于不同场合,而微穿孔板吸声体(Micro-perforated Panel Absorbers,以下简称MPAs)因其清洁、防潮、有一定表面强度等优势,在各种场合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符合绿色建筑发展方向。然而实际应用中传统单层MPAs的吸声带宽较窄,已有吸声
明清至民国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滁州城市史上的重要转型过渡期。本文以滁州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代至近代滁州城的营建及变迁,以官署、祠庙和商业为代表的城市意志影响下,城墙内外空间形态的变迁,来揭示一座中国传统州府级城市在近代转型过程中普遍的一面。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是一个漫长且缓慢的过程,在第二章中论文首先阐述了古代滁州城市的变迁历程,从唐早期城市初建开始,对滁城内外重要建筑空
目的: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胰酶异常激活,可以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或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多器官衰竭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胆石症、酒精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导致AP发生的主要原因,高甘油三酯血症所致的AP(HTG-AP)的发病率较前明显上升。与其他原因所致的AP相比,HTG-AP患者临床病程似乎更为严重,其预后似乎较差。目前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对AP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焊接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增材制造方法,在国防军工、核电水电、交通轨道、压力容器、管道运输等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焊接过程中,由于在焊件局部位置瞬间输入了大量能量,导致在焊缝周围会产生巨大的温度梯度,引起材料不均匀的膨胀,当因热膨胀导致的内应力大于材料屈服点后,材料会产生塑性变形。在材料冷却后,这些塑性应变会导致焊件内部的焊接残余应力。这种残余应力一方面会对焊接接头刚度、强度和应力腐蚀产生不良
随着雷达在电子信息战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核心部件——相控阵天线的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现代战争对于雷达性能的要求,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致力于在毫米波乃至太赫兹频段、超宽带、大口径等场景下设计并实现性能优秀的相控阵天线,其局限性在于严重的孔径效应、高频段较大的衰减和极高的造价等因素。基于半导体的光电效应,从而直接利用光来控制毫米波实现波束扫描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种新思路。此种
景中村是风景名胜区内的村落,据统计全国约80%以上的风景名胜区内均分布有传统村落,两者的耦合性极强。广泛存在的景中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浪费、特色缺失、文化没落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聚焦于对景中村双重属性下景观资源特征的理解。景中村的保护和发展实质上是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对景中村景观资源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景中村为研究对象,景观资源评价与游赏规划为研究内容,从地域风貌视角出
目的:比较根治性远端胃切除胃-空肠侧侧吻合和端侧吻合在远端胃癌治疗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9年12月同期施行开放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胃-空肠吻合方式分为端侧组和侧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总费用等情况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5例病例均顺利完成了根治性远端胃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与早中期肝细胞癌(HC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早中期HCC预后判断和治疗提供线索与指导。方法:从2013年8月至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6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通过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137例早中期HCC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血清AFP水平,将其分为以下三组:AFP阴性组(AFP≤20ng/m L)58例;AFP阳性组(20ng
研究背景: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常见影像学特征,是头颅磁共振上最常见的与年龄相关的病变;脑的小血管或微血管慢性缺血导致的脱髓鞘甚至是轴突损伤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WMH与认知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CI)密切相关,是老年人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