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物流、金融保险、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且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抢占了发展的先机。《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称,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与专业经营性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3。2009年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约为6万亿美元,占美国服务业增加值的70%以上,约为美国GDP的48%,俨然,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与今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辽宁作为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联接部,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前沿地带,自2003年9月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以来,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1995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488.3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48.3%,占GDP比重为17.5%。到2009年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505.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为42.5%,占GDP比重为16.5%,实际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61%。但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国际化都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因此,分析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明晰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发展的定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于明确辽宁省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竞争力理论的基点出发,寻求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内涵;然后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评价法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结构和内容,最后论述了本文的独立工作与创新点。第二章,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概念阐述与文献回顾。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理解,其次论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及其发展的成因与机理,最后对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整理与总结。第三章,从整体发展水平与行业竞争力比较两个角度研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发展的实力与潜在动力。首先,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辽宁省2000-2009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然后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竞争力。第四章,运用改进的Copeland组合评价法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区域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构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R型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单一综合评价方法对2009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再运用改进的Copeland组合评价法改进单一评价方法的结果。第五章,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其未来研究展望。总结全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政策启示和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独立工作及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实力分析较为全面。不仅从总量水平上考察了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还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第二,在对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时,采用了改进的Copeland组合评价法对单一综合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组合,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因为改进的Copeland组合评价法不仅避免了单一综合评价法经常引起的质疑,也对传统的组合评价法的缺陷进行了改进。此外,本文还系统的梳理了近50年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演变及其理论的发展,为建立更加全面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最重要的两个研究结论为:第一,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区域竞争力总体较强,但子系统竞争力未实现均衡发展;第二,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竞争力有所差异,其中房地产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竞争力相比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