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评价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从评价政策到评价实践探索,质量优先的评价导向愈加明显。一方面,评价政策多次强调学术质量与创新性,以质量为导向的代表作或代表性成果评价频频出现于评价政策中。另一方面,不少一流大学将代表作评价引入教师职称评审活动来选拔符合或优于任职条件的优秀教师,探索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实施成为学术评价发展的重点。然而理论研究的薄弱与实践现状的未知导致代表作评价制度化进程缓慢,制度优越性并不明显。由此,本文遵循“厘清基本问题——考察实施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构建制度体系”的研究思路开展代表作评价研究。具体来说,首先,在界定代表作评价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代表作评价的重要作用和应用范围,对代表作评价的基本问题形成清晰认识,并确定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围。其次,基于20所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现状考察,发现其具有共同特征:职称评审指导思想重视质量、贡献与代表作;职称申请材料明确要求代表作数量与形式;规定代表作外审专家数量与遴选标准及评议结果的运用;在同行专家鉴定表中设置代表作相关评价要点;回避与匿名评审制度、申诉制度及纪律规定保障评价公正性。但也存在相应问题:一是资源分配目的突出而学术发展目的没有得以落实;二是代表作的数量与形式规定较为散乱且辅证说明要求较少;三是同行专家数量设置与遴选标准不够科学和全面;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完整性与逻辑性且混淆研究工作评价;五是申诉制度与纪律规定不完善,且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松弛。再次,分析代表作评价实施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代表作自身的复杂性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同行评议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代表作评价的公正性;不良文化环境制约着代表作评价的质量导向。最后,基于代表作评价的现存问题与制约因素,引入“全评价”理论建立系统、科学的代表作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上,以“提升学术质量、促进学术创新”为核心目的;在评价主体上,以校内外学术同行为主,行政主体为辅;在评价客体上,成果数量与形式规定坚持分类原则、科学性与包容性;在评价标准上,从严谨性、创新性、价值与贡献以及影响力出发,构建四维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传统计量指标与替代计量指标辅助同行评价;在评价制度方面,建立完善同行评议运行机制和评审监督制度。至此,形成评价目的、主体、客体、标准、方法与制度六位一体的代表作评价体系,促进代表作评价的优化与进一步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