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出于众多的历史和自然原因,出现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生产发展十分缓慢、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的南疆四地州连片贫困地区。以积极采取相应扶贫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员脱贫致富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脱贫攻坚时期的首要任务。通过旅游业来实现扶贫不仅是我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更是具有资源基础的南疆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支柱产业,通过开发贫困地区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创办旅游经济实体的同时,使旅游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促进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脱贫致富。新疆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其贫困规模大、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区域性贫困严重、致贫原因复杂、扶贫脱贫难度大。要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关系到新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全疆各族人民福祉。截止2015年年底,全疆仍有53.2万户,185万建档立卡贫困村人口,其中南疆四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仍有159万贫困人口,是贫困人口高度集中、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最大的部分,占全疆总贫困人数的85.84%,是全疆甚至全国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本文从居民参与角度、以利益者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居民对旅游扶贫绩效满意度和政府扶贫工作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扶贫政策等等四个维度出发,对集中连片特困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巴楚县塔拉硝尔村民对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进行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巴楚县旅游发展现状和旅游精准扶贫现状进行梳理,从居民视角和前人研究基础上出发建立了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巴楚县塔拉硝尔村进行旅游扶贫绩效分析,最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综合分析与评价了巴楚县旅游扶贫绩效和贫困户扶贫绩效满意度,并提出了相应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从政府统计数据结果分析发现:旅游扶贫的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环境绩效、扶贫政策绩效及综合扶贫绩效大致显递增趋势。如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一直是递增的趋势,但相对于其他连片贫困地区其增长速度慢,幅度小。通过环境绩效则可以看出,虽然该地区在实施扶贫建档立卡之前经济和社会绩效相对后期建档立卡扶贫实施低,但是环境和资源质量没受到影响,这说明后期环境绩效大幅度下降很有可能是因为只重视旅游扶贫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忽略其环境效益所导致。从该地区管理人员访谈得到的结果分析发现:巴楚县阿纳库勒乡塔拉硝尔村主要的贫困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二是居民自身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土地质量差、缺水、技术和资金的缺乏等。居民自身因素包括: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文化教育程度语言水平不高等。针对这些不同的致贫原因,政府和景区应需要首先抓好旅游产品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工作。以达到该村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拓展,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其次,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从2020年起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重点用于旅游项目发展和贫困户就业补贴等。研究结果表明:巴楚县旅游扶贫开发总体效果显著,但同时出现生态环境绩效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扶贫政策绩效虽逐步提高,但仍存在资金拨付和使用效率不高,政策的落实困难等问题。结合以上问题,为提高旅游扶贫效率和效益,提高旅游扶贫对全县稳定脱贫实现减贫的稳、准、狠,本文提出了基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内动力机制,建立和完善分类救助长效政策机制、防止“失血”,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扶智扶志工程机制等五个方面的脱贫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