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产业内贸易——以SITC第7类产品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aojunbaob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经济转型,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增长方式也正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197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世界第35位,而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7606.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3。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近30年,伴随着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而这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要素积累的质的飞跃,这正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的经济转型,可以发现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贸易模式的转换,产业内贸易日显重要,我国的出口中含高级生产要素的产品增多,并且从产业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也较产业间贸易可观。 本文研究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产业内贸易,探讨我国的经济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说明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列举SITc第7类下的76类4位数的高科技产品加以阐述。分别从产品角度、国别贸易角度探讨sITC76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可能的影响因素,选取与中国经济转型相关的一些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借鉴他国经验,对我国如何发展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出建议。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应该与我国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需要在创新能力等各方面提高,发展我国新兴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出口来代替传统的劳动密集优势产业出口,参与国际分工,从而与发达国开展产业内贸易而不仅仅是从这些国家进口高精尖产品。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年龄结构深刻而持续地改变,变化的程度与速度已全面超越世界各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从1990年到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从5.5%上升到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领域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却出现了供给趋于萎缩甚至资金“抽血”的威胁,农村金融趋于边缘化,在一些地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