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领域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却出现了供给趋于萎缩甚至资金“抽血”的威胁,农村金融趋于边缘化,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正规金融供给的真空状态。于是,曾经存续过几千年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又开始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发达省市,非正规金融活动十分普遍,一些地区非正规金融市场甚至超过了正规金融的规模。这一问题引起了本文对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这一沿海经济大省和北方农业大省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活动的大量调查研究,在借鉴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非正规金融发展及其政策取向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的边缘化及其形成机制,非正规金融的变迁及其运作机制,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金融创新适应性地引导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做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全文分为6章。
第一章导论。就“非正规金融”、“金融边缘化”等概念、我国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本文的研究框架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综述和概括,作为全文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非正规金融: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对若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趋势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非正规金融不仅在发展中国家甚至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尽管不同国家非正规金融的历史背景和存在形式不同,但都对本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国也都对非正规金融的发展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政策,并非简单的压制或限制。
第三章供给型金融抑制与农村金融的边缘化。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供求格局的变化,指出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呈现出合作金融功能异化、商业金融职能转化、政策金融功能退化和邮政储蓄资金城市化的发展态势,使得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上,一方面是金融需求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却是正规金融供给不断萎缩的非对称性发展,导致了一种典型的供给型金融抑制现象,从而出现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日趋边缘化。对于这一现象,本文还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正规金融供给状况的统计分析做了进一步检验。其次,从剖析农村社会各经济主体行为的视角揭示了农村金融边缘化的形成机制,指出农村金融边缘化是各经济行为主体在各自利益机制驱动下共同博弈的结果。
第四章金融边缘化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首先对有关非正规金融形成机制的讨论进行了理论综述;其次,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变迁过程及其总体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这是一个源于金融边缘化的自发形成和演进的过程,属于一种“需求尾随”型的金融发展模式和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再次,本文对山东省13个地市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农户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山东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状况做了较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企业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都超过正规金融市场,达到总融资规模的60%以上;农户通过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融资比例也达到35-40%的高比例,事实表明,非正规金融弥补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缺口,在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正规金融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章非正规金融的有效运作机制。首先结合学术界的研究,对非正规金融的有效性做出了理论解释;其次,分别从信息机制、担保机制和交易机制三个方面对非正规金融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解释了非正规金融之所以能在没有政策支持甚至存在政策压制的情况下能与正规金融长期并存,正在于其运作机制的独特有效性和正规金融的不可替代性。
第六章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制度创新。首先,本文的研究表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应当是一种竞争与互补乃至合作的关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综合有关农村正规金融安排的各种观点,从多个方面对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进行了政策设计;再次,通过探讨在农村资金投入约束下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可行性以及比较非正规金融的相对优势与不足,初步设计了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可能途径与方向。指出应当通过政府政策转变,使非正规金融由现有的“需求尾随型”发展模式改变为在相关政策指导下的“供给引导型”发展模式,促进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有序发展;同时也指出,应当鼓励非正规金融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变,即当非正规金融交易规模扩大、组织化程度提高、不再具有信息优势和低交易成本优势时,将其最终纳入正规金融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