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都立足于某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解释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本文在吸取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后,以中小企业集群和共生发展模式为基础进行拓展,形成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接着借鉴发展经济学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所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指标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计量实证,进一步解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首先,对现有企业发展理论进行回顾,指出它们在解释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缺陷。本文以中小企业集群和共生的发展模式入手,将中小企业所处的产业、资源状况、发展阶段状况联系起来,分别探讨两种模式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在分别建立了基于中小企业资源的集群模型及共生模型后,全面分析了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自身环境要素。然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过多外部环境因素制约,二是过多的自身环境因素制约。本文对1998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地区差异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998年—2004年间,中小企业发展的绝对地区差异及相对地区差异均在扩大。接着,借鉴发展经济学分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所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1998年至2004年各地区工业中小企业的Panel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确定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的改善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国有工业产值比例、银行贷款比例、大学生比例等因素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此外,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在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有两面性,政府应该协调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出结论: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与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相比,受到来自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自身的制约因素过多,致使发展相对缓慢,是形成与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形式下,本文建议:中西部地区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及共生系统产生与发展条件,大力改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自身也应积极融入到集群或共生体系中,改善自身条件,促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