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对临床供体角膜植片内皮细胞进行质量监测;分析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1月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获取的供体角膜植片,供体编号253号-291号(38例),共计76枚。纳入标准: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获取的角膜供体;供体年龄在3-65岁之间;角膜中央区无损伤;前后弹力层完整;基质层透明。排除标准:供体有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史;供体有与内皮损伤相关手术史或高眼压史;有眼部肿瘤病史或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在所收集的供体植片中有2枚因大面积角膜溃疡排除,4枚因患传染性疾病排除,1枚因既往内眼手术史排除,1枚因既往青光眼病史排除,余68枚角膜供体纳入研究。制定角膜组织获取登记报告表,记录供体编号、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亡-获取时间、保存时间,并进行内皮细胞密度检测。将所获取的供体角膜植片保存于4℃ Eusol-C中期保存液中,分别于保存0-1天、保存1-3天、保存3-7天、保存7-14天及使用当天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对所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68枚纳入研究的角膜供体中男性27例,女性7例。按年龄分组:年龄在 5-64 岁之间,平均 36.09±13.5 岁,其中<30 岁组 28 例(3253.964±340.288ceⅡs/mm2),30-60 岁组 36 例(2965.321±282.685ceⅡs/mm2),>60 岁组 4 例(2279.750±157.199ceⅡs/mm2),不同年龄组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死亡-获取时间分组,0-2小时组取材的24例(3277.25±343.532ceⅡs/mm2),2-4 小时组取材的 28 例(3008.61±340.506ceⅡs/mm2),4-6 小时组取材的16例(2736.69±290.336ceⅡs/mm2),不同死亡-获取时间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死亡原因进行分组:供体死亡原因外伤24 例(3025.06±420.150ceⅡs/mm2),心脑血管意外 10 例(3073.95±292.831ceⅡs/mm2),不同死亡原因的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设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因变量Y,自变量分别为年龄X1,供体死亡-获取时间X2。回归方程:Y=3849.128-11.711X1-143.474X2,拟合度 R2=0.5,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细胞与供体死亡-获取时间变化规律符合线性规律。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供体年龄、供体死亡-获取时间呈负相关,3-65岁的供体其死亡-获取时间在7.5-12.6h之间,所获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均可>2000mm2。3、在4℃ Eusol-C保存液中,保存时间0-14天之间,平均6.13天。保存1-3天23例,保存3-7天32例,余11例保存7-14天。测得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取材当天 68 例(3039.44±385.554ceⅡs/mm2),保存 1-3 天 66 例(2873.969±354.876ceⅡs/mm2),保存 3-7 天 43 例(2625.600±318.574ceⅡs/mm2),保存7-14天11例(2455.727±290.285ceⅡs/mm2)。保存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为3039.44±385.554cells/mm2,使用前为 2723.57±343.535ceⅡs/mm2,保存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保存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供体角膜内皮细胞随保存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不符合线性趋势。[结 论]1、供体年龄与死亡-获取时间均可影响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而供体死亡原因与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关;2、年龄和死亡-获取时间对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密度有影响,其变化规律符合线性趋势,供体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供体年龄、供体死亡-获取时间呈负相关,对于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材料的角膜供体,年龄越大则要求死亡-获取时间越短;3、在4℃ Eusol-C保存液中供体植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保存时间增加而下降,但其变化规律并不符合线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