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稻城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侧,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研究区地质景观丰富独特,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开发价值。因此,应重视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特征、资源价值、成因机理、地质灾害对地质景观的危险性影响评价及地质景观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先后数次赴稻城地区进行野外踏勘,收集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资料,采用了AHP层次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技术方法对稻城地区地质景观成景系统和成景系统保护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根据文献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对地质景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稻城地区基础地质和地质景观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构建了“成景背景——成景系统——地质灾害对成景系统的危险性影响评价——成景系统保护”的论文主体结构。第二,系统梳理了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成景背景。研究区位于德格—中甸微地块义敦古岛弧带的中南段,属于扬子地台西缘松潘—甘孜褶皱带与义敦火弧带的碰撞结合地带,区内地质结构复杂,构造变形强烈,自三叠世以来,历经了被动大陆边缘转换时期,弧—陆俯冲碰撞造山过程,大规模的逆冲—推覆兼左旋走滑的构造运动等构造演化过程。尤其是第四纪更新世以来的末次冰川作用,为研究区遗留了众多的冰川地质景观资源。研究区内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特征组合独特、丰富,多样。区域地质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是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成景背景,是形成系统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景观和典型的极高山山岳景观的基础。第三,提出了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科学分类方案,综合成因和自然属性,将稻城地区地质景观划分为2个大类,4个亚类,11种地质景观类型;首次从冰川地貌、流水地质、岩浆作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形迹和山岳地貌六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稻城地区主要地质景观特征;论文从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价值和开发价值四个维度对稻城地区地质景观做出了定性评价,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主要地质景观的开发价值,其中景观价值较大的是念青贡嘎日松贡布雪山、蓝月山谷、兴伊措海子群和牛郎神山。系统阐释了稻城地区典型地质景观的成因机理与形成演化,为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稻城地区地质景观提供了科学依据。第四,将稻城地区典型地质景观(冰川地貌景观)进行了国内外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冰川地貌的分布规律,对比了国内外与冰川地貌相关的国家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地,在此基础上得出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比较优势:稻城地区的冰川活动具有多期发育特征,所形成的各种冰川地貌景观特征明显,所表现的从冰川形成到冰川消融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在研究区内都有分布,并且保存完整,因此稻城地区的冰川遗迹景观与一般单纯的现代冰川景观和单纯的冰川遗迹景观对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组合优势,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冰蚀地貌和第四纪冰川演化的重要科考基地,是研究四川西部山区地壳隆升和古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第五,提出稻城地区地质灾害对地质景观的危险性影响的“三维”评价体系,即地质灾害对地质景观的危险性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人类工程因素(Human engineering factors)和人类经济活动因素(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factors)三大类,进一步提取出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曲率河流分布、公路、居民地及土地利用情况八个评价因子,采用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方法(AHP)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高、中、低、无四个等级危险区的科学划分,得出了评价结果。第六,提出稻城地区地质景观“GST”保护模式。即:以稻城地区众多的地质景观资源为依托,申报建立国家地质公园(National geological park),作为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保护载体;在此基础上,依据威胁和影响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范围和危险级别,分别提出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的宏观防治保障策略(The macro control security strategy)和微观专项防御治理技术(Microscopic special defense management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