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b-Ce/GAC粒子电极电化学降解苯酚废水的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an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水的排放日益增加,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含酚废水。酚类物质比较稳定,难以降解,而三维电极法处理酚类废水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本文制备了Sn-Sb-Ce/GAC粒子电极,以模拟苯酚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降解,主要内容如下:研究了Sn-Sb-Ce/GAC粒子电极的负载条件,对其进行电催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当Sn:Sb:Ce=50:5:3时,负载次数为一次时,其电催化性能最好。并对最佳负载条件下的粒子电极进行了SEM-EDS、XRD、BET和XPS分析。研究了三维电极处理苯酚废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体积流量为0.15L/min,电流密度为25mA/cm2,初始pH值为3,苯酚的进水浓度为100mg/L,进水温度为25℃时,苯酚的处理效果最好。其中,苯酚的去除率达到了88.9%,COD的去除率为84.2%,平均电流效率为16.25%,能耗为0.2474KWh/gCOD。将Sn-Sb-Ce/GAC粒子电极与文献中的SnO2-Sb/AC粒子电极对苯酚的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发现Sn-Sb-Ce/GAC粒子电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研究了Sn-Sb-Ce/GAC粒子电极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表明,在15次运行下,粒子电极对苯酚的降解仍然很好,证明了粒子电极的稳定性。通过比较二维电极、三维电极、三维负载型粒子电极对苯酚的降解,结果发现,三维负载型粒子电极对苯酚的降解效果最好。研究了Sn-Sb-Ce/GAC粒子电极对苯酚的电催化降解机理。对电催化处理的中间产物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并对苯酚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蒙脱石原料药中铅、镉、砷、汞4种有害元素的含量。方法:样品经1.0 mol·L-1硝酸回流提取后,以72Ge、115In、209Bi为内标,采
对于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电磁感应透明。电磁感应光栅就是利用电磁感应透明的原理,将电磁感应透明中的一束抽运场的行波场换成驻波场而形成的,驻波场和探测场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部分一直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推进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类大型会议也日渐增多,因此英汉同声传译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翻译行列。在同传学习中,学生译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同声传译是一种听说并行的活动,需要译员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在发言人完成发言的同时结束传译工作。因此,译员要在保障自己源语听辨的同时,还要保障在没有完全听完发言人说话时进行理解与传译,使自己译出的语言易于听众理解,不会造成误解,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两大问题,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替代能源就显得尤其重要。氢气作为一种燃烧之后仅仅生成水的燃料,被公认为是一种绿色的可再生能源。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制备氢气的方式有电解水制氢、化学反应制氢以及光催化制氢等等。光催化制氢由于其反应的能量来源为自然界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源,而且对反应过程的要求并不高,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主流的光催化剂一般是硫化物以及氧化物两大类,并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电堆由多个单电池串联叠加而成,材料、工艺和流场分布等因素可能引起单电池性能衰减,电堆运行寿命取决于电压
应用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对DNA的酶切片段的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5%羟基丙基甲基纤维素和1μg/ml溴化乙锭存在的条件下,11条DNA片段被基线分离,保留时间的RSD小于0.1%(n
<正>语文阅读教学,不外乎一个"阅"和一个"读"的问题。怎样"阅",如何"读"呢?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思考的本质所在。我有幸听了薛法根老师讲授的《珍珠鸟》一课,收获不小
建筑桩基础工程是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性能,我国桩基础施工的质量和规模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桩基础工程的质量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桩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玉米在全球以及我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已经超过水稻和小麦,跃居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青贮玉米是奶牛、肉牛、肉羊养殖中TMR日粮的主要成分。在国家实行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青贮玉米的政策下,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农艺学性状、生物学产量、营养成分及抗逆性的研究,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通过高产栽培模式提升青贮玉米的田间生物学产量,推动我国粮改饲产业发展、种植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聚焦